AI时代,融媒新闻生产的新质生产力
6月13日,由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主办的2024北京国际电视技术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全国多家广播电视台的领导、行业专家学者以及创新技术企业的500余名代表共襄盛会,集中研讨视听产业创新升级路径,共同推进“超清化、移动化、智能化”创新技术应用发展。
中科大洋受邀参加此次盛会,与参会嘉宾共聚一堂,交流分享科技创新经验,共谋全媒体发展大计。中科大洋副总裁王杰中先生做了“AI时代融媒新闻生产的新工艺”的主题汇报。
他在分享中表示,随着视听媒体高质量发展的不断深入,互联网视频成为媒体必争的主战场,直播、短视频等传播形式占比越来越高。以电视台为代表的媒体机构如何发挥优势,弥补劣势,以互联网思维打造新闻宣传业务是未来发展的关键。
同时,王杰中先生与大家分享了当前融媒新闻采编、制播业务发生的转变。从策划方式、内容形态、制作过程、传播方式等四个方面结合案例详细进行了介绍。
王杰中先生围绕着这些变化,结合新闻策采编发整个体系,重点分享了工艺上的创新和变化点。
工艺主要创新点

基于混合云架构的资源管理体系形成,实现了对手机、监控摄像头、摄像机、演播室、编码器等多路信号的统一管理、处理、调度。也实现了素材的全域共享和随时随地使用,满足无处不在的生产制作应用需求。

AI技术的融合下,打造平台形成了统一的素材处理机制,对不同来源渠道的内容都可以自动进行统一格式、质量、各类AI能力的预处理以及基于素材内容的聚类处理,与传统手段来比,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基于大模型平台提供的AI能力,可实现事件报道类、多机位语言类节目、多语种节目的智能化剪辑。更多工作交给AI来做,如一键成片,自动素材粗剪、智能翻译等,使得成本大幅降低,效率有效提升。

基于台本或对白,对长电视节目进行智能缩编和二次创作,实现了预告片、片花、集锦及垂类内容等短视频的一键制作。也可利用大语言模型,实现模仿稿件创作、声音克隆等,为高价值IP打造数字分身,用于各类播报类节目。

在各类新闻、赛事报道的直播应用中,可通过云端流录制、流拆条、云剪辑等能力实现上下游工作的多级分工协作,满足多终端、横竖屏、多形态直播报道模式。

通过软件定义的方式,把导播、制作、包装等多种能力进行云化部署,形成云演播模式。报道过程中,仅需携带简单的拍摄设备,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快速完成系统搭建,实现灵活随时随地直播。
AI技术的发展为媒体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视听媒体新质生产力正在飞速迭代和发展,新思路、新架构、新技术、新需求带来新的生产工艺的革新。中科大洋公司也正紧跟时代潮流,打造融媒新质生产力,赋能融媒产业发展进步。
(部分内容来源于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公众号)
版权声明
本文仅作者转发或者创作,不代表旺旺头条立场。
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