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与美育交织——合唱《人间四月天——中国现当代散文诗合唱套曲》春城首演


11月1日晚8点,云南艺术基金2024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合唱《人间四月天——中国现当代散文诗合唱套曲》(以下简称《人间四月天》)在昆明城市学院海源校区行义楼温情开唱。这场融合现当代文学与合唱艺术的盛宴,不仅吸引了省内艺术领域“半壁江山”的专家嘉宾到场,更以高水平的艺术呈现,成为学校“以团建班”人才培养模式的生动实践范本,为云南美育事业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场音乐会的专家、嘉宾阵容强大:一级作曲、原云南歌舞剧院副院长、云南省艺术专家委员会委员钱康宁,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云南大学滇池学院艺术学院院长郭亚非教授,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著名作曲家吴渝林教授,原昆明学院音乐学院院长、女高音歌唱家靳丽芬教授,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女高音歌唱家高淑琴教授,彝族女高音歌唱家、一级演员、云南师范大学欧阳丽梅教授,男中音歌唱家、歌唱指挥家、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声乐系主任尹伟教授,云南民族乐团副团长,一级演奏员、硕士研究生导师杨瑜,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中心主任、唱作人土土老师等二十余位业界大咖齐聚现场。昆明城市学院董事长张南红、校长王昆来教授亲临现场聆听,艺术学院党委书记高翔及艺术学院师生共同参与。
一、作曲:文学与音乐共振


《人间四月天》由项目负责人、作曲家马辉副教授领衔作曲方向郭婉婷、冉俊英、金雪宜、杨腾翕4位同学共同创作完成,选取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席慕蓉《渡口》《山月》、戴望舒《在天晴了的时候》、云南本土诗人雷平阳《亲人》五篇经典文本,以现当代合唱技法为纽带,构建起文学、音乐、地域文化的三维创作体系。
文本与音乐的深度契合,让诗歌“有声可感”。混声合唱《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作曲:冉俊英),采用轻灵、明亮的旋律线条,以跳脱的节奏呼应“笑响点亮了四面风”的春日生机,和声色彩如“雪化后那片鹅黄”“新鲜初放芽的绿”般清新,完美还原林徽因诗歌中“爱、暖、希望” 的核心意境。
地域与时代的“双重共鸣”,串联文化脉络。作品特意融入云南本土元素,将雷平阳《亲人》的云南叙事与其他四位诗人的时代书写结合,既凸显地域文化特色,又串联起现当代文学的情感脉络。
传承与滋养的“双向价值”,赋能美育实践。作品以合唱艺术为桥梁,既让近现代经典文学以音乐为载体实现创新性传承,又通过温暖、真挚的音乐表达,为当代青年注入精神养分。正如项目介绍中所言,搭建“当代青年与近现代文学的情感桥梁”,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与青年精神滋养的双向赋能”,这也是云南艺术基金资助该项目的核心意义所在。
二、指挥:以演促学,践行美育初心



本场音乐会由杨涛、喻林两位资深指挥老师联袂执棒,他们不仅是作品的诠释者,更是学生合唱团的美育导师,通过精准化指导和情感化引导,让学生在排练与演出中既提升专业能力,又领悟艺术的精神内核。
排练阶段,因材施教,解锁作品“密码”。两位指挥针对每首作品的特点,帮助学生读懂作品再演唱,从感知歌词意境,到细致纠正音准,再到各声部融合,一遍又一遍地细扣易出错的小节,《亲人》中,歌词“我的爱狭隘、偏执,像针尖上的蜂蜜”,齐唱后独保留女高、中声部对“像针尖上的蜂蜜”这句既需轻柔、又有力量感的表达;两位指挥老师也会在学生排练泄气时,以幽默的话语缓解大家的疲惫,使学生快速找到演唱状态。
演出阶段,精准把控,激活舞台张力。演出当晚,两位指挥凭借专业素养,成为舞台的“定海神针”。喻林指挥执棒的《渡口》《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在天晴了的时候》,以细腻的手势调控声部平衡,在《渡口》前后两段差异对比地方,通过手势的幅度变化,引导合唱声部与钢琴伴奏形成情感共振。杨涛指挥带领合唱团演绎《山月》《亲人》,用富有张力的指挥风格推动情感高潮,《山月》中“更不能忘记的是那一轮月”段落的反复咏叹,他以手势的层层递进,让乡愁磨得锋利的“弯”直击人心;《亲人》中“这逐渐缩小的过程”段落,通过手势的缓慢收束,让“耗尽青春与悲悯”的深情自然沉淀。
三、钢琴伴奏:声音画布,为意境点睛

钢琴伴奏孙宇老师的演绎,并非简单的伴奏,而是与合唱声部平等对话的艺术指导。他以精湛的演奏为五首作品勾勒出独特的声音意境,如同一块“流动的画布”,与合唱声部共同渲染出诗歌的画面感。《渡口》的钢琴间奏,钢琴以突具爆发性的旋律作为过渡,绝非炫技,而是情绪转换的“催化剂”,通过快速的音阶、琶音、不和谐和弦的碰撞,力度变化由强到弱,制造出紧张、不安的氛围,让第二段人声的再次进入更具冲击力。《山月》的钢琴伴奏以空灵的音色、舒缓的节奏,衬托“月光衣我以华裳”的静谧,钢琴的低音区如“山风拂过山林”般悠远,与合唱声部共同构建“照了长城、照了洞庭,又照进山林”的月夜意境。反观《亲人》,以厚重、舒缓的和弦进行,呼应“只爱云南”的乡土深情。
孙宇的演奏与合唱声部无缝衔接,其中融入的即兴发挥既不喧宾夺主,又能精准烘托意境,成为整场音乐会的“点睛之笔”。
四、“以团建班”结硕果,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显成效

本场音乐会的成功,正是昆明城市学院艺术学院“以团建班”育人模式的成果彰显。自2018年全面实施以来,学校打破传统分班制,按年级组建合唱团、民乐团、管乐团、流行乐团,以重协作、能排练、善演出、会教学,四维一体为核心培养理念,打造“课程+实践+就业”的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闭环。
从课堂到舞台,实践中提升能力。参演的艺术学院音乐学专业合唱团成员,全程参与《人间四月天》的文本解读、分声部排练、舞台呈现。在课程学习中,他们掌握合唱指挥、声乐技巧、音乐教学等专业知识;在乐团排练中,通过分工协作提升声部配合、情感表达能力,如《渡口》的声部互动、《亲人》的情感递进,均需成员高度协作。在舞台演出中,直面专家观众,积累“善演出”的实战经验,同时学习如何通过音乐传递情感,为未来成为 “会教学”的音乐教师奠定基础。
美育“面向人人”,让更多学生实现音乐梦。“以团建班”人才培养模式不局限于有基础的学生,而是为缺乏音乐基础的学生搭建成长平台。针对零基础学生,学校开设“基础乐理”“合唱训练”“合唱指挥法”等阶梯式课程,实现了从音乐爱好者到合格音乐教师的跨越。

王昆来校长作为校领导代表上台发言,充分肯定“以团建班”人才培养模式,对音乐会整体呈现给予赞扬。王校长专门为本场音乐会的成功举办作诗一首,为本场音乐会画上完美句号。

演出落幕时,行义楼内掌声久久不息。现场专家们全程沉浸在音乐与诗歌的交融中,对作品的创作巧思、学生的演绎水准给予一致好评。本场《人间四月天——中国现当代散文诗合唱套曲》音乐会用合唱艺术串联现当代散文诗,既保留了文学的灵魂,又赋予了音乐的生命力,不仅是一次极具价值的艺术探索,更是昆明城市学院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生动实践。
党史上的今天

内容来源于人民网

本期编辑:张琪媛
内容来源:艺术学院
一审一校: 张琪媛
二审二校:陈琛
三审三校:黄隽
监制:党委宣传部
技术支持:图文信息中心
官方新浪微博:@昆明城市学院
官方抖音:昆明城市学院(原云师大商学院)
(56484371)
先进文化引领校园
打造校园强势媒体

敬
请
关
注
喜欢请点【在看】
给我一朵小花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作者转发或者创作,不代表旺旺头条立场。
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旺旺头条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