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没有立场,歧视他们的孩子

1年前 (2024-09-28) 阅读数 321 #教育


XDF

EDUCATION

07

25



简 单

聊 聊




本期嘉宾:袁凌


作家、媒体人,曾获得腾讯书院文学奖2015年度非虚构作家。代表作品:《寂静的孩子》《青苔不会消失》《我的九十九次死亡》《从出生地开始》《我们的命是这么土》。





(受访者供图)


留守和流动儿童,是隐秘而庞大的群体,相比于城市里陷于内卷的孩子,留守和流动儿童在社会讨论中往往是“沉默的群体”。他们在生活、求学、成长上,面临着一系列真实的困境,却被社会长期忽视。


《寂静的孩子》作者袁凌历时5年,走访了四川省汉源县、云南省漾濞县、新疆鄯善县迪坎村等地、贵州毕节乐园乡、甘肃省山丹县等地,走进留守和流动儿童和他们背后的家庭。


新东方也一直十分关注留守和流动儿童群体,所以我们近日采访了袁凌,一同回顾这本书背后一个个留守儿童和留守家庭的故事,并由故事延伸讨论: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在留守和流动儿童成长中,各自扮演怎样的角色?生命教育和社会化教育,为何对留守儿童而言比知识学习更重要?


······「新东方教育」······


······「新东方教育」······




ONE

ONE



{留守儿童,缺失是童年底色}



新东方教育:《寂静的孩子》中绝大部分家庭,父母都不在孩子身边,你提到孩子的成长中有很大的缺失感。这种缺失感,父亲和母亲带来的有不同吗?



袁凌:还是不一样的。缺父亲的影响会更隐性,比如找不到人生方向,成为社会上的混子甚至走上歧途;缺母亲的影响会更直接,比如性格上的影响,像《高墙内外的“留守”》里提到的男孩崔凯,上大学后不知道怎么和女孩相处,自卑又自傲,性格比较敏感,后来一时冲动捅瞎了别人的眼睛;


再比如有的孩子会过于早熟,想要分担母亲的压力。比如《缝纫机和大富翁》那个故事里,蒋政宇妈妈靠在上海做缝纫维持娘俩的生活,所以儿子政宇特别能理解妈妈的辛苦,电瓶车没电了,他会要妈妈坐在车上,让他一路推到住的小区。


但不管缺父亲母亲哪一方,都会让孩子对家庭缺乏信任感。从小生活在不完整家庭中,对家庭没什么感觉。比如《我的皮村兄妹》里有个小女孩,很小就决定将来不结婚不要孩子,觉得没意思。



新东方教育:那父母的缺失,可以由隔代抚养替代吗?



袁凌:父母缺失的影响是隔代抚养无法替代的。隔代抚养容易过度严厉或者过度溺爱过度严厉比如我看到有家孩子不好好吃饭,他奶奶就掐他;过度溺爱就孩子要什么给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引导孩子。而过度严厉或过度溺爱,这两方面对孩子成长都不利。

 

还有一个心理影响,就是隔代养育下年龄差太大,老年人会不可避免地流露出沧桑感、生命衰退的气息,孩子容易早衰、过早浸染生命的孤寂之感,很容易感伤生命的虚无。

 

新东方教育:在父母缺失现状难以改变、隔代抚养又无法替代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如果有兄弟姐妹,这种缺失造成的负面影响会少些吗?



袁凌:会的。像《寂静的孩子》里“一个人的课堂”里的谢炎艳,爸爸偶尔给谢炎艳打电话回来,妈妈却绝少出声。因为母女语言不通。妈妈是佛山人,在这边又很少待,不会这边的方言,谢炎艳又听不懂她的口音浓重的“广普”。虽然和妈妈无法说话,但家里有个一岁多的妹妹,只要有空她就会抱上一会儿。你能感受到有个妹妹陪伴,哪怕是需要她抱着的妹妹,都比她一个人强。


而且多个孩子的家庭不容易离婚毕竟分割不容易。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孩子拥有完整的家庭。



新东方教育:提到兄弟姐妹、多子女家庭,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因缺失面临的成长差别,会特别大吗?



袁凌:男孩和女孩面临的问题不一样。

 

女孩会面临人身危险,成长中没人引导、未来迷失人生方向。像一位十来岁女孩很优秀,是优秀少先队员、小班干部,学习也很好。结果因为妈妈早早走了、没人教她,十几岁了还没有性别意识,会当众蹲下来撒尿,还和爸爸睡在一个小床上。你会觉得非常无力,这小姑娘未来怎么办。


男孩有的可能性格变得比较偏执,有很强的正义感。而这种正义感,其实也是对小时候自己缺少的东西的代偿;


有的会比较敏感,像《高墙内外的“留守”》里的崔凯,工作后因为受同事欺负,一时冲动手持红酒开瓶器捅瞎对方眼睛;


有的是瞎混社会,不管是作为社会成员、还是家庭里一员,无法承担应有的责任。像《寂静的孩子》里“为了告别的团聚”那篇中李运成的爸爸,一点没有爸爸的样子。一家人都在忙,他抽烟蹲在一边,有时坐在不远处吊床上戴着耳机听歌,对玩耍的两姐弟视而不见,仍旧像一个不相干的旁观者。只有在上山砌坟的事务中,骑摩托车的他才终究找到了一份角色:载着姐弟。





TWO

TWO



{学校教育重要,但替代不了家庭教育}



新东方教育: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普遍缺失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加强学校教育的方式,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吗?



袁凌:弥补不了,还是需要以家庭教育为主,学校不能越俎代庖。


让老师承担那么多老师会累死现在的老师很累了,当爹又当妈的。而且在一个小孩子的心目中,老师成了他最亲的人,这不是一个好事。他的爸爸妈妈摆在哪里?他以后离开这个学校会有巨大的缺失,现在这个老师对他有多好,一旦失去这个老师,他的缺失就会有多大。


还有个问题是现在有的乡村学校,把孩子都封闭在学校中,孩子本身父母不在身边,只能跟外/祖父母接触,现在进入学校后,跟长辈见的次数更少了,有的一周只能见一次。这样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功能,被极度弱化。而很多孩子其实学校离家里本来也不远,是可以就近上学的。



新东方教育:那从家庭教育角度,流动儿童可能比留守儿童要相对幸福一些。



袁凌:对,至少父母把他们带在一起,就算住的地方差一点,上的学校也不怎么样,但孩子心理上是跟父母在一起的。生活可能过得没有那么体面光鲜,但情感是富足的。


新东方教育:学校教育无法替代家庭教育,那学校教育在留守儿童身上的作用大吗?



袁凌:学校教育很重要,但对孩子人生的影响相对有限。现在很多孩子走不到初中、高中,义务教育阶段就结束了。


像《寂静的孩子》里“缝纫机和大富翁”那篇里的男孩蒋政宇,我后来和他还有联系,他考不上高中,上职校学服装,但一度有很严重的抑郁,还休学了一段时间。还有“北京五环外的最后日子”那篇里的翟龙萍三姐妹,告别就读的青红蓝打工子弟学校,回老家后也辍学了。



他们所接触到的职业教育,好多还是学不到什么,或者学了也没什么用。很多学生在职校里成为混子,被当廉价劳动力送进厂。


新东方教育:那学校教育是不是不着重于知识教育,而是放在怎么帮助孩子成人更好?



袁凌:学校可以培养孩子如何和人相处等一些社会化教育,但一些功能还是要保留到家庭里,学校是无法包办的。如果学校包办,家庭做什么?父母做什么呢?


根本上还是让应该归家庭的归家庭,学校只能承接一部分,教学功能和培养孩子社会化功能,如何与家庭成员以外的人相处等。


新东方教育:可现状是,家庭确实是没有办法,要养活一家人,难免父母要外出打工,要把孩子放在家里面。



袁凌:所以这不是一个教育的问题,这是一个社会问题,怎么样让父母不用走那么远?或者如何能把孩子带在身边?它背后是和户籍学籍城镇化发展等息息相关。


新东方教育:所以有这样一个说法,留守儿童,包括流动儿童,他们其实是被社会所辜负的一代。



袁凌:确实,他们的父母对于城市、城镇化的建设,其实是付出了很多的。就像我在新书《我的皮村兄妹》里提到的,城市再发展,还是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转,离不开这些劳动者。但一边需要他们支撑,一边他们无法在城市安居乐业、孩子无法好好学习,读到初三就读不下去了,只能回老家。我们不能又需要他们又歧视他们。


新东方教育:包括一些流动儿童学校、打工子弟学校,一个个关了。



袁凌:是的,这些学校教育质量不高,但至少为孩子提供了一个环境。



新东方教育:流动儿童上的学校教育质量不高,主要是因为教育资源不够吗?



袁凌:对,单从应试教育来说,好多孩子回去跟不上老家稍微好一点的学校,毕竟人家是正规的,是应试的,天天催做习题。但也不排除有例外,“缝纫机和大富翁”那篇里的男孩蒋政宇,上的打工子弟学校受到资助,还有外教。


新东方教育:现在互联网比较发达,会一定程度弥补教育资源上的差距吗?



袁凌:留守和流动儿童很多都是千方百计地蹭网、刷短视频,在网上基本吸收不到什么,不会去寻找有价值的东西。城市的孩子有家长的引导,但留守儿童的父母没什么精力管他们,他们很难通过网络学习有用的资讯。可能也会有一点开眼界的作用,但微不足道。


网络对他们来说不算是福音。成人都没有抵御能力,何况小孩?反而会让他们注意力涣散,没有办法系统性地培养兴趣。




THREE

THREE



{生命教育和社会性教育

对留守和流动儿童更重要}


新东方教育:除了吸收不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互联网的发展对他们还有什么影响?



袁凌:会让孩子脱离了自然,进入到一个更单调的被信息包围的世界导致孩子的生命感是很弱的。


现在小孩生命感是在虚拟世界里去接触的,所以为什么像邯郸那种杀害同学的小孩会出现?他可能觉得杀人是个很不重要的事,以为像在游戏世界里杀一个人,过会儿他的血槽又满了。但实际上在现实世界里,一条命就是一条命,死亡是一个很重要的生命变化。


新东方教育:有个实验性的学校,校长是北大的,他在贵州一个很偏僻的地方建了一个小学叫田字格。他提倡的就是不过分去强调孩子的成绩,更多是让他们热爱乡土,热爱生命,带领他们去做一些跟土地相关的活动。这对孩子的生命感培养有帮助吗?像他这样的尝试,是比较好的教育方向吗?



袁凌:是的,这些孩子可能未必有那么好的成绩,但可能活得更有意思一点,会很快乐。像我们小时候,穷但快活,乡下有很多有乐趣的环境。生命感对于留守儿童,其实比应试教育更重要。



新东方教育:是的,而且很多孩子因为学业的压力,导致他们其实是没有时间去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价值感也会比较缺乏。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能帮助解决价值感缺乏吗?



袁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要相互配合。看过一个心理学说法,孩子六七岁,对世界就有一个自己的初步的看法。然后在青春期,会想要寻找自己的价值目标。那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父母不能缺位,一方面就是学校的社会性教育要跟上。


否则孩子可能到初中就已经抑郁了,初中都读不下去。人生对他来说就是一个负面感觉,累到形不成什么人生价值,最后会形成一个个问题,为什么要生下我啊?为什么我要来这个世界?觉得活着不值得。我朋友圈就有这样一个留守儿童,之前很优秀的,后来到初中就突然崩溃了。




FOUR

FOUR



{生命无常现实无力

记录本身有滋润人心的力量}


新东方教育:走访的这些孩子,哪些让你印象很深刻?



袁凌:有一次问一群新疆孩子爸爸妈妈在不在身边,孩子们突然间嚎啕大哭,全是那种泪流成河的样子,不管男孩是女孩。脸上本来有点脏脏的,流泪之后脸上就像流着一条条黑色的河流。


还有两个已经去世的留守儿童,一位是12岁,得了一场大病去世了。他父亲带着我去给她上坟,在坟前放了一杯香飘飘奶茶。我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那个女孩写的字,很清秀,在我的笔记本上,那个笔记本我一直留着。还有一个女孩,也是见到的时候还活着,在我们走了的半路上,收到了她去世的消息。这些都会让你对生命既重视它,又意识到它的短暂、有限。不过度强调,但更珍视它。


新东方教育:在走访这些孩子之前,你是出于什么原因,想要去观察他们呢?



袁凌:一是当时和公益组织有个合作,二是我也是乡村长大、本身的成长经历和他们差不多。我现在和这些孩子还有联系,后续准备出一本书,写他们成人后的故事。


新东方教育:你会寄希望书籍能带来什么影响?



袁凌:滋润人心吧,我看到有一个读者留言说他看到书以后,选择资助一位孩子。书籍可以让你的世界观不那么坚固,不那么片面,不那么偏执。现实中可以感化一部分人,影响一部分人做一些事。直接的影响还是很少,主要是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能做的就是记录普通人生活,反映一些社会问题,但不是直接探讨这些社会问题,而是通过记录,有一定作用就行。



后记


采访过程中,袁凌老师的语速平缓,语调平和,不过从中你能感受到:虽然他不喜欢把故事讲得像是社会调查,也不想过多地呼吁什么、大张旗鼓地慨叹什么,但在讲述之中,很多你发问的、你困惑的,其实都藏在故事里。


在和袁凌老师交流之前,关于很多留守和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我们其实是顶着很多问号的;对于他们的现状,其实是感到刺痛甚至是有点无力的。但交流之后,反而是进一步感知到:


教育本身是一个很慢的过程,就像是农业。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教育系统、社会,一点点改变、一步步影响一代代留守儿童,其实都是后面的事情。


一如《寂静的孩子》豆瓣书评里有位读者所言:“我们知道这世上还有另一个世界和另一个群体的存在,我们也时常遗忘这世上还有另一个世界和另一个群体的存在。”在应对留守儿童的困境之前,或许重视,把留守儿童的困境重新拉回、以及不那么短暂地留在公共视野,或许更为重要。





面对小朋友,新东方有编程、美术、机器人、科学等素质课程,也有口才、写字、脑力、故事表演等素养课程,还有游学营地喔;

面对高中生、大学生,有留学咨询、出国考试、大学四六级、考研、专升本、成人英语;

反正,我们提供全程体系化教育教学解决方案,只要是你想学的,我们都有(嘻~)

有需要欢迎点击下方小程序,将有专人和您联系解答~




//

更多好看的


“中国第一线”申遗成功!中式美学再次惊艳世界!

郭晶晶“回归”奥运担任裁判长!赛场内外的她们,都在与自我斗争

19名学子征战巴黎奥运?批量生产世界冠军?上海“最不起眼”的大学,王牌学科全国第一!


版权声明

本文仅作者转发或者创作,不代表旺旺头条立场。
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