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AI代理如何重塑社会结构(上)

3个月前 (06-04) 阅读数 232 #社会

作者:金道天成


导语

无论技术如何演进,有些根本性的社会命题仍需人类亲自回答:怎样的工作和生活才有价值?我们希望怎样的社会结构来承载人类的幸福?这些问题没有算法可以替我们解答。

智能边界:AI代理如何重塑社会结构


      在清晨的曼哈顿金融交易大厅,一款人工智能程序已悄然分析完海量数据,为交易员提供决策建议;几乎同时,浙江嘉兴一座光伏工厂的生产线上,机械臂日夜不停地焊接组件,每16秒就有一块光伏板下线,偌大的车间里只见寥寥数名工程师巡视;而在美国肯塔基州一间五年级教室里,学生们正兴奋地与“机器人”比赛写作——这个“机器人”其实是老师引入的ChatGPT助手。


      这样的场景如今在全球各地不断上演:AI代理(人工智能代理人)正走出实验室,进入银行、工厂、课堂等各行各业,深刻地冲击着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结构。当金融交易由算法部分主导、制造业由机器人高效运转、教育领域有人机协作教学时,人类社会的“智能边界”正在被重新定义。


      乐观者看到效率与生产力的飞跃,悲观者则担心就业与伦理的挑战。事实可能介于两者之间: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既充满机遇,也伴随阵痛。本文将以多个真实案例,探究AI代理如何重塑我们的社会结构,并审视这场变革中涌现的就业、伦理与监管方面的深刻变迁。



金融业:当AI成为华尔街分析师


      金融业历来是技术竞赛的前沿,如今AI代理正迅速登上资本市场的舞台。在华尔街,大型投行已经开始部署AI助手:例如摩根士丹利为其财务顾问配备了GPT-4驱动的内部聊天助手,以秒级速度从十万份研究报告中提炼答案。银行后台业务同样受到AI革命的洗礼。美国最大的银行摩根大通开发出“合同智能解析”(COIN)系统,用机器学习来审阅商贷合同。过去律师团队需耗费36万小时的繁琐工作,如今AI在几秒内即可完成。这一效率提升不仅节省成本,也释放出人力去从事更高价值的分析工作。


      AI代理还直接面对银行客户。美国银行的虚拟助手Erica自2018年上线以来,已为3700万客户提供了超过15亿次服务互动。客户通过手机应用向Erica咨询账户信息、理财建议,后者以训练有素的语音和文本回复。不分昼夜的AI客服极大提升了服务响应速度。据该行统计,Erica在2023年平均每月被调用5600万次,用户使用时长同比增加三成。可以说,从交易决策到客户服务,AI代理正渗透金融业务的各个角落。


      效率提升的同时,AI对金融就业版图的重塑也初现端倪。自动化正令部分传统岗位缩减。据彭博情报分析,未来五年全球银行业员工数量可能因此减少近3%(约20万个岗位)。银行柜员、后台运营、合规审核等涉及大量重复工作的职位最易被取代。与此同时,新的岗位需求正在出现,例如训练和监督AI模型的专家、数据分析师、技术运营经理等。正如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所言:“AI的目的不是取代工作,而是增强人类的智慧”。在银行业,我们看到的趋势并非简单的机器替代人,而更像是一场角色重组:人类员工从事务性执行者转变为AI的监督者和战略决策者。


      当然,金融AI的崛起也引发监管与风险的新课题。高速算法交易一度在2010年引发过“闪电崩盘”,让道指瞬间暴跌,事后调查发现部分原因在于程序交易之间的连锁反应。如今更复杂的AI参与投资,如何防范此类技术风险成为监管重点。此外,算法偏见问题在金融领域不容忽视。如果训练数据存在历史歧视,AI可能在信贷审批中延续对某些群体的不公。这些挑战提醒我们,AI代理在金融业大显身手的同时,仍需要人类设定边界和监管框架,以确保其带来稳健的增长而非新的风险。


      总体而言,金融业的AI化进程正在加速推进:资本逐利的天性驱动银行积极采用AI提升收益,但如何在效率与安全、公平之间取得平衡,将考验着监管者和从业者的智慧。



制造业:从“灯塔工厂”看产业变革


      走进浙江嘉兴的隆基绿能光伏基地,一座被誉为“灯塔工厂”的现代化车间呈现出未来图景:自动导引运输车(AGV)穿梭运料,机械臂精密地完成叠层、焊接、封装,每一道工序几乎无需人工干预。在这间占地300亩、自动化率超过90%的工厂里,机器人几乎取代了传统流水线工人,单位小时产量提高了35%。


      25岁的质检员张玄玄亲历了这场变革。入职四年来,他从每日目不转睛地检视太阳能电池片瑕疵,转变为训练AI质检“徒弟”——教机器识别微细缺陷。起初,看到机器可以不知疲倦地工作,他曾担心自己“是不是要失业了”。然而很快,公司给他布置了新任务:带领项目小组“驯化”质检机器人。张玄玄笑言自己仿佛成了一名“幼教”,需要将成千上万张瑕疵样本图像“喂给”AI模型,耐心训练它具备资深技工的火眼金睛。


      经过半年努力,团队向AI系统输入了500多万张缺陷样本,2023年3月上线的智能质检系统实现了每16秒检测12串电池片、识别150多种微缺陷的惊人成果。质检岗位由原本每条线1名检验员、共128人的规模,大幅精简到如今全厂区仅28人负责AI复核——只有机器判定有疑虑的组件才交由人工二次确认。


      令人意外的是,员工并未因此大规模下岗。隆基公司一方面在扩建二、三期新产线,安置了一部分富余工人;另一方面,更注重对现有人员的技能再造。工厂为上千名员工提供常态化数字化培训,鼓励他们从单一操作工成长为数据分析师、仿真工程师等“数字工匠”。


      张玄玄就是其中一员。他本科学的是机电一体化专业,从未接触过AI领域,如今被逼着“给自己升级”,自学数据库管理、算法参数调试等新技能。“要想不被机器人抛下,就得不断学习”,他的感慨代表了很多产业工人的心声。在这家工厂,不少一线工人已蜕变为掌握AI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截至2023年底,隆基嘉兴基地已培养出300多名具备人工智能技能的产业工人,远超预期。


      事实上,中国东莞早在数年前就出现了“无人车间”的雏形。当地的长盈精密公司通过引入机器人,将员工人数从650人大幅削减到60人,生产效率反而暴增2.5倍,产品缺陷率下降了80%。


      类似案例在全球各地不断涌现。工业机器人的普及正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数据,2023年全球制造业平均每万名工人对应的机器人数量已增至162台,较七年前翻了一番。在工业自动化领先的韩国,每万名工人拥有机器人超过1012台,密度居世界之首。


      中国的机器人密度增长尤为迅猛——2019年才跻身前十的中国,到2023年已上升到全球第三,每万名制造业工人拥有470台机器人,四年间这一指标翻了一倍。庞大的制造业劳动力并未阻碍中国向自动化的跃进,反而推动“机器换人”在规模上实现了突破。


金道成立于1995年,是中国最具竞争力的桌面、应用和云计算运维服务商之一。金道近2000名服务工程师,分布在西安、贵阳、东莞、大连等地的离岸服务中心(ODC),以及客户数据中心和办公现场,为30多家世界500强客户提供安全、快速和优质的服务。


金道的使命:

以专业和快速的服务,保障客户ICT系统安全和连续地运行。


金道的业务:

  • 重要客户:科技、零售、制药等行业;

  • 核心服务:云计算交付与运维、桌面运维、AI+数据;

  • 客户价值:高安全、快交付、低成本。


借助流程、知识库和AI大模型,金道的专业技术人员为客户打造高安全、快交付和低成本的ICT服务。

  • 云计算交付与运维:为云计算厂商和大客户提供云计算的建设、迁移、排障和变更服务,以及数据中心现场服务;

  • 桌面运维:为客户的生产和办公系统提供7x24的咨询、排障和变更服务;

  • AI+数据:为连锁餐饮行业实现千客千面的智能菜单,大幅提升门店营收。


客户的期待,就是金道努力的方向!

  • 高安全:认证合格工程师,严格管控流程和操作规范;

  • 快交付:快速地部署与交付服务,支撑客户业务增长;

  • 低成本:用AI替代人工,持续降低服务成本。


灵活的收费模式,可以按用量和利润分成的方式计价。

  • 用量收费:按工单、设备数量收费;

  • 利润分成:为客户节省成本,创造新收入,分享其中部分利润。



    生产力的飞跃有目共睹,但制造业的社会结构也在随之重塑。流水线工人在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人与机器协作”的新分工。一线工人正向着设备管理、AI训练等岗位转型,工厂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由劳动密集型提升为知识密集型。嘉兴当地的人社部门负责人观察到,不少制造岗位如今要求工人具备数据分析和技术创新思维,而不再只是机械操作。


      这种转变并非毫无先例:回顾历史,每次重大技术革新——无论电气化、自动化还是数字化浪潮——初期都曾引发对大规模失业的担忧,最终却往往创造出更多新职业,提升了就业质量和工作环境。


      浙江嘉兴在全省率先开展大规模数字技能培训,仅2022年以来就培训了4.6万人次,培育出2.6万名“数字工匠”。“‘机器换人’不是简单替代,而是在寻求人机的平衡”,当地学者张先超指出,长远看技术的“创造效应”会大于“破坏效应”。关键在于社会如何帮助被替代的工人顺利转岗,比如政府牵头组织高校培训新技能,企业完善内部晋升通道等。正因有了持续的技能升级,隆基这样的灯塔工厂才能在9个月内建成,比原计划提前了近一半时间;工厂良品率损失降低43%,订单交付周期缩短84%,人均产出和能效指标显著提升。


      这些数字背后,是技术与人力资源协调发展的结果。可以预见,未来的工厂将需要更少的体力工人,但更需要“高级蓝领”——既懂生产又通晓AI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对于制造业工人来说,或许正应了那句箴言:“与其担心被机器人取代,不如主动拥抱变革,练就新本领,实现更高层次的转型”。


<未完待续>


版权声明

本文仅作者转发或者创作,不代表旺旺头条立场。
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