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暴增162%,API正成为企业数字化的关键薄弱环节

3小时前 阅读数 159 #综合

攻击暴增162%

API正成为企业数字化的关键薄弱环节

大模型加持,78%的攻击瞄准API接口



随着AI大模型应用的普及、云原生架构的加速落地,以及微服务对企业数字骨架的塑造,API接口已成为连接系统与数据的核心枢纽。从账号接管、数据泄露,到系统瘫痪、越权调用,API已不再只是程序员眼中的“传输通道”,而是攻击者眼中的“隐秘入口”。


尤其在数据安全演进至业务数据化、数据资本化阶段后,API不再仅是系统集成的技术工具,更成为企业核心数据流通和业务能力输出的关键载体。这一转变,不仅重塑了API在企业数字生态中的定位,也对其安全性提出了全新要求。


与此同时,AI技术的快速演化升级了攻击手段,并迫使企业重新定义系统架构与安全治理边界,这使得API正逐渐成为企业数字神经系统中最关键也最薄弱的一环,成为几许重点防护的安全风险点。



PART.01/

AI推动攻击进入新阶段

如今,AI技术已广泛渗透攻击链路各阶段:从目标选择、攻击工具生成,到高并发流量压制和精细化绕过授权机制,均显著提升了攻击的自动化与复杂性。


网络攻击早已突破传统的单点渗透模式。攻击者通过日益增大的互联网暴露面作为初始入口,并结合AI生成的社工钓鱼、供应链攻击等手段突破Web应用防线,进而利用办公或业务应用漏洞、身份凭证、集权系统攻击进行横向渗透,最终形成全链路攻击闭环。


在这一背景下,大模型应用的快速迭代更让API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用户访问模型、应用调用模型的各个流程中,API接口都成为潜在风险点。


API威胁态势:请看一组数据——

瑞数信息发布的《API安全趋势报告》显示


  • 攻击增长:2024年,API攻击流量同比增长超过162%;

  • 攻击占比增长:针对API的攻击已占所有网络攻击的78%,较2023年的70%显著上升;

  • 行业影响:金融、运营商、电商最为严峻,不同行业呈现差异化威胁。


相比Web攻击更多集中在页面层的可见区域,API攻击往往隐藏在系统内部通信接口之间,更隐蔽、更系统化。尤其在AI服务与微服务架构推动下,API数量爆炸增长,而企业却往往难以维护完整的API清单,为攻击者留下了巨大的灰色空间。




PART.02/

API攻击新特征:

智能化、规模化、精准化


具体来看,当前API攻击呈现三大新特征:



动态变异攻击成主流

01

42%的API攻击已采用AI技术形成动态变异攻击特征,通过持续学习和实时变化,绕过传统WAF和API安全系统的静态检测规则,使攻击更难预测与防范。



规模化攻击常态化

02

自动化工具普及,使得单次自动化扫描工具可覆盖数千个API资产,平均每个企业API每月遭受23万次恶意请求。



攻击手段精准升级

03

攻击从简单凭证填充演变为针对业务逻辑漏洞的精准打击,出现API越权访问、数据横向渗透等难以用传统技术识别的风险。


与此同时,生成式AI(LLM)应用的爆发式增长进一步放大了API安全挑战。2024年,LLM相关API调用量同比增长了450%,远超业务本身的增速。



PART.03/

企业API安全管控能力

明显滞后


面对上述攻击态势,超过八成组织尚未建立完善的安全防控机制,面临身份授权、数据过度暴露和提示词注入(Prompt Injection)等多重复杂安全风险。

供应链场景下的API接口已成攻击者重要切入点,且风险呈爆发态势。报告指出,攻击者利用供应链API的缺陷或配置错误,能以较低成本快速突破企业内部防线,通过单个API漏洞横向移动的成功率高达61%。

从行业分布看,2024年API攻击在各行业呈现更均衡梯度,金融、电信运营商和电子商务领域最为严峻。不同行业面临的核心威胁存在差异:金融服务行业主要面临资金盗取和欺诈交易威胁,电信运营商则以资源滥用和账户劫持为主要风险。

此外,全球合规环境同步收紧也加剧了企业压力。2025年,美国将实施CIRCIA法案,欧洲全面推行NIS2和DORA指令,亚太地区日本新版网络安全法、印度数据保护法和新加坡拓展后的网络安全法案也将落地。全球主要市场均已将API安全纳入监管重点,对出海企业而言,合规不仅是风险管控需求,更是市场准入门槛。



API安全已成为企业数字化进程中的关键隐患,传统手段难以应对愈发复杂的威胁。那么,企业应当如何构建坚固的防御体系,在攻防博弈中赢得主动?


下篇文章,我们将从实践角度出发,解析新一代智能防线的搭建思路。


END



版权声明

本文仅作者转发或者创作,不代表旺旺头条立场。
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