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O大会 | 刘元春:走向新均衡的中国宏观经济
在第十八届中国CFO大会上,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发表了题为“走向新均衡的中国宏观经济”的演讲,提出对中国当前经济形势的深入分析和见解。他强调了在全球和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新的思路和框架来理解和把握中国经济的运行。
刘元春指出了中国经济面临的结构性变化和这些变化带来的挑战。随着先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中国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显著变化。因此,理解中国经济的核心动力和发展路径变得尤为重要。他进一步分析了中国一季度经济数据的特点,特别是宏观数据与微观体感之间的偏离。他强调,这种偏离可能是常态,因为宏观数据和微观数据往往从不同角度反映经济状况。他还特别提到了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结构性变化,即第二产业占比的增加和第三产业增长的放缓。他解释了第三产业增长放缓的原因,包括与房地产和金融行业的相关性。在谈到中国经济修复的着力点时,刘元春认为,虽然第二产业的修复力度较大,但第三产业的修复是经济修复的核心。他强调,投资和消费的增长速度虽然不均衡,但都是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他还特别提到了民间投资的恢复,认为这标志着除房地产以外的投资修复已经步入常态。
刘元春表示,目前一季度的贸易形势比预期要好,但同时面临着不小的冲击。这导致出口和进口在初期呈现强劲反弹后,3月份出现了回落,反映出全球贸易环境的复杂性和难以预测性。同时,他注意到全球经济已经实现“软着陆”,但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与中国低成本出口之间存在明显的碰撞。特别是中国新能源和“新三样”的出口增长速度达到了25%左右,引发了美国和欧盟的高度关注,表明国际贸易竞争和摩擦正在加剧。在分析消费者、企业和政府的财务状况时,刘元春强调了对短期收益和资产负债表变化的深入分析的重要性。他指出,虽然微观基础在逐步改善,但“结构效应”仍然显著,这意味着经济的全面恢复并非一蹴而就。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高于GDP名义增长速度,这被称为国民收入的“超分配现象”。然而,居民财富在房地产和资本市场上面临“缩水”压力,导致消费支撑尚未完全显现,政府通过转移支付等政策加强消费端支持,但收入提升对消费的持续支撑作用仍需观察。此外,刘元春还分析了工业企业的利润和投资情况,他观察到工业企业利润和资产负债状况有所改善,但大规模扩张并未明显展开。非房地产类投资的增长则表明政府政策开始发力。然而,盈利和资产负债状况并未预示企业大规模投资的先行迹象。
在探讨中国宏观经济的新均衡之路时,刘元春提出了多个重要观点。一是从财政角度看,尽管短期内财政面临较大压力,但他认为随着新政策的实施,这种压力将有所缓解。他注意到,虽然一季度财政收入呈现负增长,但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调整,如提高专项债规模、扩大资本金范围、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以及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有望缓解财政压力,并推动经济的持续复苏。二是先行参数的持续改善,表明中国经济在分化中依然维持着持续向好的态势。特别是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在3月份回归向好态势,为市场带来了积极信号。此外,高频经济活动指数也显示经济处于改善的边缘,尽管短期内有波动,但整体趋势向好。在金融市场方面,刘元春注意到几个积极的变化。一是证券市场已经度过了一段困难时期,目前维持在稳定水平。二是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在全球货币中表现出色。三是近期的融资成本下降很快,金融条件指数相对宽松,为企业提供了更加有利的融资环境。刘元春也指出,虽然融资成本整体下降,但大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存在显著差异。大型企业的融资成本已经相对较低,而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依然较高,这可能会加剧企业之间的不平等。因此,他认为在降低融资成本方面需要更加精准和系统的政策调整。
刘元春认为,尽管中国经济在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风险与挑战依然并存,特别是在转型的关键时刻。刘元春特别强调了中国经济面临的价格压力问题。他指出,名义GDP的增速低于实际GDP增速,并且持续回落,这表明宏观供求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供给端紧平衡到供给过剩、需求不足,这种变化导致名义GDP的增长速度持续下滑。他进一步指出,对于微观主体而言,名义GDP的增长速度比实际GDP增速更为重要,因为它直接关联到货币标价下的经济活力。因此,止住名义GDP下降的幅度,稳定GDP平减指数,是当前宏观调控的关键所在。在谈到消费疲软的问题时,刘元春指出,尽管有“基数效应”的影响,但消费增长速度仍然呈现下降趋势,主要受到房地产问题和未来预期不确定性的制约。他强调,提振消费是当前经济政策调整的重要方向之一,政府已经开始全面推进与房地产相关联的消费政策调整,并加速推进相关措施的实施,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消费信心的恢复仍然需要一定时间。此外,刘元春还分析了当前中国经济的去库存周期问题。他指出,与之前的库存周期相比,本轮去库存过程持续时间较长,且底部库存维持时间也较长。这反映出企业在市场信心不足的情况下,对库存投资持谨慎态度。他建议政策上需要引导和激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库存水平,同时深化对产能利用率的思考和讨论,以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他强调,中国需要积极回应这些争论,并深入探讨如何处理好产能问题。既要避免“一刀切地”限制产能,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产业升级和优化布局,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房地产方面,刘元春通过各个城市3月份的房产价格变化,强调了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调整与美国和日本的模式存在显著差异,主要源于中国房地产市场特有的“三高”开发模式。他进一步分析了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整的特点和可能的路径,强调了对“三高”模式问题的精准把握以及保交楼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爆雷”问题的集中治理机制对稳定市场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稳定头部企业和一线城市的市场,可以更快地推动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触底回升,并对高盛关于中国房地产市场将再跌三年的预测表示质疑。他强调需要准确理解中国房地产调整的本质,同时用流动性对冲房地产市场带来的问题,并加强长效机制的建设。
最后,刘元春总结了他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七个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一是虽然微观体感与宏观数据有一定的偏离,但是各类指标都在支持中国解决复苏基础的进一步夯实;二是三大主体面临的深层次问题虽然没有得到根治,但是流动性和资产负债的改善说明未来复苏的力量正在强化;三是外部风险面临再次上扬的风险,但全球实体经济的改善以及中国竞争力的强化,中国外需可能比预期要好;四是房地产调整在持续深度调整中,对中国经济的拖累还会加大,但房地产政策的全面加码有望产生系统性的积极效应;五是中央财政政策力度开始加力,投资效应开始显现,但掣肘因素依然多;六是在大结构转换中,政策扭曲可能加大基础性风险,经济与社会、投资与消费、供给与需求的转型不匹配可能带来更深层次的问题;七是货币政策再定位、地方政府功能再定位、新发展格局内涵的丰富、新质生产力战略再升级是需要系统思考的对象,也是下一步关注的焦点。
编辑:如月
《新理财》2024全年杂志开始征订啦!
(点击海报可直接订购)

交流、合作、投稿、版权,请加微信:cfo920
声明:“新理财”微信公号所刊载文章、图片等,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若因客观原因存在使用不当的情况,敬请与我们联系及时依法删除或修改处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作者转发或者创作,不代表旺旺头条立场。
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