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打工人的“班味”,已经盖过隔壁KFC疯狂星期四的炸鸡味了

平凡而又有些颠簸的生活,依然能闪闪发光。
——女同事说

#
点赞、在看,顺便★标俺们
四舍五入做新东方精神股东!
几天前,有网友发帖建议“下班以后就不要约饭了”,因为“班味”太重。
“粉底液是氧化的,口红是掉色的,眼袋是耷拉的,眼睛是没有光的。”
班味,是形容上班的人身上独有的疲惫气质,不管你多么的阳光开朗,一旦上过班,班味就散发出来,挥之不去。

图源:小红书@薛定谔的黑猫
前段时间,“京沪高铁上的班味超过了办公室”的词条一度冲上热搜,在高铁安静的车厢里,随处可见加班的人——有抱着电脑疯狂码字的、有做PPT的、有打电话回复甲方的。有人无奈评论,“放假是移动的办公室罢了”。

“班味”似乎成为了对“社畜”的另一种定义。
01
想要“去除班味”的打工人
每个人的班味各不相同,有网友把班味具象化:
“班味,是冰美式的苦味,领导画的饼味,同事甩的锅味,听说有人休假去旅游的酸味,共享单车把手的劣质橡胶味,早高峰地铁上穿透口罩的汗味,对面工位同事脱鞋后的脚臭味。”

在这些对班味的吐槽里,可以窥见的是人们对于上班的焦虑、无奈与疲惫。
步入职场前,很多人被电视剧里的“精英”“白领”所吸引,幻想着未来的自己能够穿着西装,拿着公文包,穿梭在高楼林立的CBD,华丽变身为“成熟”的上班族。
然而,真正进入职场后才发现,每天靠咖啡续命、随时在线待命、时刻背着电脑修改文件的,都是卑微打工人。
“早上在租的小房间里,被第10个闹钟叫醒之后,从衣柜扒拉出一件沾满班味的丑衣服,带着奶茶袋通勤包挤进地铁。”

当然,追求自由与松弛的年轻人,并没有坐以待毙。
有人洋洋洒洒列了一张“去除班味计划”——“下班回家先洗澡去除班味”“早睡次日自然醒”“下班企业微信设置免打扰,握紧离线休息权”。

图源:小红书@LYY
有人在午休时,离开方寸格子间,到户外草地“躺平”,享受阳光和微风,“班味”似乎可以在这短暂的时间里随空气蒸发。

图源:小红书@和清悦
还有人教学“假期旅行去除班味穿搭”,上班黑白灰,下班五颜六色,仿佛一脱下“工装”就能摆脱职场,重新找回自己的色彩与自由。
从流水线上的工人到现代办公室里的白领,从数据录入员到程序员,现代社会的许多工作要求人们像时钟般精准、高效地运转,工作节奏常常是快节奏和标准化的。每个人都像在演奏一首没有休止符的乐章。
在这种环境里,个性和创造力仿佛被压缩到最小。“996”和“007”的工作制度带来的倦怠感,也是一再被讨论的话题。

正如《摩登时代》中所描绘的,在现代工业社会的工厂里,我们每个人都像是一颗小齿轮,被迫适应这个庞大机器的运转。
然而,年轻一代在逐步深入职场的过程中,似乎无法被动地、完全地接受这种职场规训。相较于上一辈人,他们更容易察觉自身的“异化”,也更愿意表达对“班味”的“抗拒”和“抵抗”。
从“期待成熟”到“去除班味”,这一代人正在重新定义自己的职场价值观。
02
“班味”中的情绪劳动
疲惫只是上班的第一个副作用,而高浓度班味的打工人,可能已经分不清工作和生活了。
做影视后期的人,晚上做梦都在剪视频;有的人下班之后,手机电量少于80%就开始紧张;有人杯子摔碎了,第一反应是“Ctrl+Z”撤回。见到此情此景,有网友评论:
“这世界已经癫成我不认识的样子了。”

图源:小红书@奇思妙想SC傅老师
火爆全网的“打工人之歌”,很好的形容了打工人的精神状态:
“打工人戴的表,是excel表;打工人穿的T,是PPT;打工人背的包,是压缩包;打工人住的房,是破大防;打工人开的车,是回车;打工人的下一站,是回收站。”
不可否认的是,“班味”的浓厚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必然关系,“如果社会生产力水平支持高福利,那么‘班味’就有可能减少”。
当然,情绪劳动,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有人把情绪劳动称为“装”,认为这是成熟稳重的职场人必备的素养。
所谓“情绪劳动”,是打工人们必须展现与工作内容相符的情绪,在工作中要不断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以适应各种复杂的职场互动,即使内心波澜起伏,外表也要保持得体和专业。
比如,面对“不懂装懂”的内部客户,要表现出耐心和细心指导;面对“粗暴无礼”的上司,要表现出忍耐和顺从;面对“拿腔拿调”的同事,要表现出礼貌和客套。

情绪似乎成为了新型的职场要求。
前段时间,“打工人累点低到离谱”的话题引起网友热议,广州购书中心外围出现了一张“贴了一半”的巨幅大牌,大牌上配有强硬地标语“贴了一半,就开始累了”,打工人们纷纷驻足拍照。
“这简直是在演我的精神状态。”

图源:微博@西部决策
很多的人在工作场合“装”的精神焕发,转头在社交媒体平台“赛博发疯”。
因为,他们可能正在经历一些令人破防的工作瞬间——
早上还有2分钟迟到,气喘吁吁地跑到一楼电梯,公司在七楼,门一开进来一群人,分别按了2楼、3楼、4楼、5楼、6楼,到公司门口发现迟到1分钟;
还有5分钟下班,有人发来一个紧急任务要求马上完成。
有人说,小孩子才做选择,我们成年人都是做牛做马和做不完的活。“打工人哪有不疯的”,这美丽的精神状态令人生畏。
但反过来想想,冲浪第一线的年轻人们创造的“打工人梗”,尽管看上去诙谐又无厘头,但他们所传达出来的是一份自嘲式的鼓励。
这些调侃的表情包和有点黑色幽默的话语,凝聚了广大打工人的共鸣,让大家在繁忙的工作中找到一丝慰藉和认同。
03
寻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我们似乎无法彻底摆脱班味,因为工作切切实实是生活中重要的部分。于是,有人开始在生活和工作的缝隙里找乐子。
有网友晒出了自己的“通勤搭子”——每天会准时出现在地铁站的大妈,邻居家刚睡醒的小狗,路上准时刷新的车牌号,楼下准时出现的保安。
“网友们的通勤搭子,就像上班路上准时刷新的NPC点。”

图源:小红书@惊奇脆片饼干
有人借此复盘自己的NPC人生:
当别人发帖分享自己环游世界的经历、精彩的留学生活时,自己只能“日复一日,按既定程序行走”“生活围绕几个固定地方,不探索地图”。似乎,家和单位之间两点一线的自己,成为了别人人生中的NPC,固定角色、固定路线,无甚波澜。

图源:小红书@做梦啃排骨
在NPC文学被网友玩出花的背后,是对他人明媚生活的艳羡,也是对自己平凡的、重复的生活的感慨。
对于大部分普通人而言,我们似乎不能像游戏中的主角那样随意冒险、探索世界,但仍然可以在自己的“小地图”中找到一点生活的乐趣。
然而,也有不少人在“无意义的忙碌”中迷失了自己,适应了平庸的日常。
于是,有网友贡献出压箱底的“无痛上班法则”,工作淡人,生活浓人,每天留下充分的自洽时间。

图源:小红书@zoe给你宇宙
也有网友给出建议,可以过一种“见缝插针”的生活。比如,生活模型可以是“9小时工作+3小时陪伴家人+3小时专注于爱好”,也可以是“12小时工作+2小时刷短视频+8小时睡眠”。
无论选择哪种生活模型,只要让自己感受到快乐和充实,便是好的生活。

图源:小红书@中年少女西柚姐姐
在追求工作中的价值和成长的同时,我们也难免经历着痛苦与失落,“班味”的困扰,似乎无法完全摆脱。
幸运的时候,我们会遇到那些“通勤搭子”,给人带来一丝温暖和安慰;有时,我们也会像一只迷失在大海中的小船,努力寻找着前路和归途。
但这并不意味着束手无策,不妨用调色板上的明亮些的色彩,为平凡的日子画一些闪光点,“用平常心来调剂工作与生活的摩擦”,在工作中认真投入,在生活中尽情享受。
平凡而又有些颠簸的生活,依然能闪闪发光。
参考资料:
1、中国青年报:“班味”究竟是什么味儿
2、哈佛商业评论:情绪劳动最累人?终于找到心累的根源了
3、知著网:“NPC文学”:以身外身,做梦中梦

每日互动
你都是怎么去除“班味”的?
评论区告诉我8~
面对小朋友,新东方有编程、美术、机器人、科学等素质课程,也有口才、写字、脑力、故事表演等素养课程,还有游学营地喔;
面对高中生、大学生,有留学咨询、出国考试、大学四六级、考研、专升本、成人英语;
反正,我们提供全程体系化教育教学解决方案,只要是你想学的,我们都有(嘻~)
有需要欢迎点击下方小程序,将有专人和您联系解答~
//
更多好看的
96岁不“退休”,他坚持给留守儿童上课24年,如今荣誉满身却遭群嘲?
4集冲上9.3分,纯靠片子自己争气,网友:5星不够,我愿给6星
湖北排名第一的双非大学,王牌学科全球前1%,有望冲击“双一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作者转发或者创作,不代表旺旺头条立场。
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