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电视台《新质卓见》首播,英华少科院学生对话中国科学院院士

1年前 (2024-10-09) 阅读数 409 #时事

对话·联动·探讨

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

实现“从0到1”的创新,“从1到100”的成功飞跃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不断取得善作善成的新成效,海河传媒中心电视新闻频道重磅推出访谈节目《新质卓见》。节目以如何培养优质科技创新型人才为主旨,邀请院士、行业领袖走进演播室,以全球视野,权威剖析新质生产力发展内核,共同探讨创新人才培养之路。


5月22日,《新质卓见》节目首播,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葛墨林走进演播室,探讨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如何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互动。英华总校校长林向阳以及少年科学院“未来小院士”代表有幸接受节目组邀请,在首期访谈中与中国科学院院士隔空对话,分享各个实验室的课题研究成果以及新质生产力的教育理解


海河传媒中心电视新闻频道《新质卓见》第一期&第二期

英华少年科学院师生代表分享课题研究成果

【视频源自于《新质卓见》节目剪辑】




新质卓见

回应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共识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核心动力源 

5月22日,海河传媒中心电视新闻频道《新质卓见》首播,节目组邀请到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众多奖项获得者葛墨林走进演播室。英华总校校长林向阳与少年科学院未来小院士代表有幸在第一期节目中与院士隔空对话,并分享各个实验室的课题研究成果以及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教育理解。

在《新质卓见》首期节目中

英华总校校长林向阳与英华少年科学院“小院士”

隔空对话葛墨林院士、分享新质生产力的教育理解及课题成果

新质生产力究竟“新”于何处?对此,葛墨林院士表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基础研究发展成新技术,实现从0到1的创新;但若想改变人类的技术面貌还要做出大量的研究工作,才能实现从1到100”的成功飞跃,最终形成强有力的生产力实现科教兴国。


面对葛院士基于新质生产力所提到的创新,以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英华总校校长林向阳表示:新质生产力,首先是先进的生产力,是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创新。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新质生产力体现在以人民为中心,以拔尖创新人才为核心力量,而英华少年科学院正是学校聚焦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及培养而设立的三高共育平台。


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主导,是一个从0到1的过程;而发现,是从N到1再无限趋近于0的过程。在创新与发现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呵护同学们求知好奇,不断探索、不断提问的天性,帮助他们透过学科的本质获得素养与能力。

——因为一次外出没有关窗,家里进雨了,我想着如果设计一款智能窗,就能通过温度、湿度传感器实现自动开关窗,未来我还想再加上一氧化碳等毒气传感器,有效避免中毒事件。

——英华少科院“未来小院士”

8年级学生:姚思齐

——我们热爱音乐,希望在英华创客社团自动鼓原有基础上加入AI体验,进行音乐创作,通过编程实现远程操作。目前我们的作品在很多英华校园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英华少科院“未来小院士”

10年级学生:吴一凡

——看到诺贝尔化学奖授予量子点的发现、合成者,我们开始思考碳量子点在环保领域的研究应用和发展前景。我们期望这种材料来源便捷、制作成本低廉的材料能够为环境生态带来更广泛的应用。

——英华少科院“未来小院士”

10年级学生:李行健

从现实生活到兴趣爱好,从科学发展到实际应用,来自英华少年科学院的“未来小院士”结合自己的课题研究成果分享各自对“新质生产力”的不同理解。求知好奇、大胆创新,在系统的思考与假设中去尝试、验证,这是英华学子课题研究的必经历程,也是每一位善于提问者、问题解决者的必要素养。




英华少年科学院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教育基础

 高中-高校-高新紧密联动,持续引入优质学术资源 

2022年6月,英华积极响应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重大战略,按照天津市教委关于“建设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国际视野、品质卓越的品牌高中”重要部署,聚焦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和培养,成立了英华少年科学院,并与北大、中科大、哈工大等8所国内重点高校及高新技术机构紧密联动并展开深度战略合作,围绕“数理+人文”两大发展方向,共同打造拔尖创新人才共育基地。


YINGHUA


数理+人文两大发展方向

满足英华学子的不同成长需求

英华与高校、高新技术机构共同打造高端实验室集群:

北京大学-新能源转化实验室(超导方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量子科技创新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问天实验室、天津大学-化学材料实验室、微软中国-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

历经两年的实践探索,英华少年科学院已经探索出完善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形成可迁移、可推广的实践经验。目前,英华少年科学院已将学术资源以及导师团队下沉至小学及初中学段,并打破选拔制面向全体英华学子全面打开,实现拔尖创新人才的贯通培养。


在院士领衔的校内外双导师团队的引领下,来自各个实验室50余名未来小院士的14项课题即将顺利结题。碳量子点的合成与应用”“制作金刚石NV色心量子比特(Qubit)的物质以及结构”“人工智能机器人训练”……在同学们的课题研究中,我们欣喜的看到越来越多的英华学子学会从自身兴趣出发,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提炼核心问题,并通过英华少年科学院的优质学术资源将其转化为课题成果。

英华少年科学院课堂常态:

来自北京大学、天津大学等国内重点高校以及高新技术机构的校外导师,现场指导英华小院士课题研究

从科学教育的体验感知到英华少年科学院拔尖创新人才的体系化培养,我们持续激发从幼儿园到高中各个学段英华学子的好奇心与想象力,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未来发展埋下一颗科研的种子。

英华少年科学院在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及培养提供实践经验的同时,也受到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天津教育报、海河传媒中心等主流媒体,教育同仁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未来,我们将持续探索更为多元、开放、科学的学术环境,更好的培育拔尖创新人才自然生长、自主涌现。

YINGHUA

-2024

教育的细节里

激发好奇心、想象力

左右滑动,查看英华各个学段在教育的日常里

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仔细求证,激发内在的好奇心与探索欲

在全球化、地域化和数字化等多元思潮趋势下

我们的世界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而这些无一不是创新者最初那个大胆的想法

我们希望每一位英华学子都能够

以理性思考者、善于提问者、问题解决者的姿态

积极应对未来的每一次变革


我们坚持拔尖创新人才的一体推进、贯通培养

以具体的教育实践回应“李钱三问”

以学术型校园为英华学子提供科研创新的土壤

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淀来自教育的基础力量

版权声明

本文仅作者转发或者创作,不代表旺旺头条立场。
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