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她第一次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3775万人,正在用最笨的方式追赶时代

7小时前 阅读数 176 #综合

他们正在用行动告诉我们,人生从没有 “太晚” 的开始


——女同事说


#


点赞、推荐,顺便★标俺们

四舍五入做新东方精神股东!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人们常说,重阳是登高望远、敬老怀亲的日子。我们习惯在这一天问候长者,关心他们的健康与温饱。然而,在飞速发展的今天,有一种更深层的“落下”却常被忽略——当社会奔涌向前,许多长者面对的不仅是身体的衰老,更是被熟悉的世界渐渐推远的无措


在种种现实困境中,“不识字”,成了他们中许多人沉默的痛处


他们或许曾因时代所限,将这份遗憾藏了大半辈子。而在信息如潮的今天,他们的声音,也更容易被淹没与忽视。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文盲人口较2010年减少了大约1690.64万人,文盲率从4.08%下降至2.67%。但是,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仍有3775万人,而女性占其中的75%。


图源:微博@央视新闻


时代变迁和科技发展催生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大转型,识字能力早已从文化符号演变为当代社会的生存工具,没有识字能力的人们面对动辄签字填表、遍地汉字路牌的环境,正在经历着真正意义上的“举步维艰”


好在,他们中有人尝试自学,有人被孩子和他人拉了一把——


01

中文系学生

从零教父母认字


洛洛来自湖北,在上海读中文系大三,是村里“最有出息”的孩子之一一年前,她开始教父母认字。


寒假回家时,母亲举着一盒降压药发愁,铝箔板上的“每日两次”被她念成“每日两人”,药盒角落的“禁忌症”三个字像三只蝌蚪,在母亲粗糙的指腹下瑟瑟发抖。


“那个瞬间我发现,自己在大城市里每天赏析文学作品,但我妈妈连药盒上的简体字都读不全。


“我父母是八九十年代的农民工,在流水线和建筑工地之间辗转了大半生。”洛洛的父亲总说“识字不如有力气”,母亲曾把小学课本压在箱底,当引火纸用掉了。


洛洛考上大学那年,父亲替她去村委会领村里新设不久的奖学金,回来告诉她要签名字,自己只能在那张红纸上按了手印。


母亲去银行取钱,对着ATM机屏幕发呆,不好意思说自己不认字,最后被保安当成可疑人员请了出去。


这些故事,他们从前只当笑话讲,直到洛洛看见母亲拿着药盒露出的局促与茫然,才读懂背后的苦涩。


洛洛网购了一本成年人识字手册,是别人整理好的笔记,封面是嫩绿色的,印着“你也能学会”。她宣布要教父母认字,父亲瞥了一眼,“都五十多岁了,学那玩意儿干啥?”但母亲很开心,也和她一起张罗着要“开课”。



第一节课设在堂屋,八仙桌上常年放着的茶壶茶碗被收了起来,洛洛用粉笔在小黑板上写“米”字,父亲表现得不太感兴趣,“但我讲的时候,能发现他把头转回来再看黑板,我觉得他其实是想学的。”


“我就继续教下去,每天都给他们布置几个字,除非实在太累了,他们是会主动复习的。”有次洛洛半夜起夜,看见父母的房间还亮着灯,门缝里传出他们反复读拼音的声音。她还发现父亲偷偷在猪圈的水泥墙上练字,“猪”字的反犬旁被他写成了拐杖的形状。


寒假结束要返校,洛洛临走前在厨房贴了张识字表:“盐”“油”“醋”三个字配着插画,母亲每天做饭时都会念一遍。父亲把“安全第一”写在工具棚的木板上,粉笔字歪歪扭扭,却比曾围绕在他身边的任何标语都醒目。



回到上海后,洛洛开始在家庭群里布置“作业”,给父母打视频讲课。有天晚自习她收到母亲发来的微信语音,在失真的电流声里,洛洛听到母亲的家乡话:“洛洛,俺今天去买药,能看懂说明书了,上面说‘饭后服用’,没吃错。”接着是父亲的声音:“你妈现在会写‘药’字了,比我写得还工整。”


“我当时就觉得,还好我下决心要教他们认字了,还好他们愿意跟着我学,还好我们都坚持下来了。


现在,洛洛老家的墙上已经贴满了识字卡片。母亲几年前绣的四季花卉十字绣,下方贴上了对应的“春”“夏”“秋”“冬”四个字;邻居阿姨会来找洛洛的母亲帮忙看药品说明书,虽然很多字还没学到,但最基本的药量、服药时间都没说错过;父亲用木棍在地里练字,写“家和万事兴”。


“其实字还有点歪歪扭扭,但我真的特别有成就感。”那些被父母藏在沉默里的自卑与好奇,似乎都在这些歪扭的笔画里找到了出口。


现在,“教父母认字”已经成为了一种年轻人的“潮流”,在社交平台进行搜索,能够轻易发现很多来自年轻人的“教学记录”。


有调查显示,62% 的家庭在识字教学后,子女与父母的日均有效沟通时长增加47分钟,这种角色反转催生了平等对话的新型家庭关系:


父母不再仅是经验输出者,也成为知识接收者,而子女在教学中完成对父母生存困境的认知重构。


子女们在餐桌与电视墙之间建造起这方小小课堂,进行着教育反哺是对父母生活情况的担忧,是对父母教育缺憾的弥补,更是年轻一代对上一代人的关怀与民间“自救”。


在这个现代化的世界里,无数个家庭识字课堂,正用微小的力量对抗着时代的车辙。


02

没读过书的她

六十岁和孙子一起学认字


阿琴今年六十岁,家里让她“做姐姐的帮家里干活”,从小就没进学校念过书,她的前半生都在和土地与菜市场打交道。


她跟着丈夫从山里出来,在建筑工地搬过砖,在服装厂剪过线头,最后在菜市场租了个摊位卖青菜。阿琴自己总说“不管认不认得字,认得秤星就行”,直到有天她收到一张假钞,“壹佰圆”的“壹”字少了一横。


隔壁摊的商贩说她不该这么粗心,“现在用现金的人少了,收到一百块还是要仔细看一眼的嘛”。阿琴嗫嚅着,最终还是没说出话。晚上躲在被窝里,她内疚又委屈,想起家里只有自己不识字,觉得自己像个被留在原地的人。



孙子所在的小学放假后,阿琴就不怎么去摊上了,而是在家里照顾他。孙子拿着平板电脑看动画片,无意间划进了一个直播,屏幕里的老师举着卡片,上面写着汉字,旁边配着卡通图案。


阿琴凑过去看,老师念“大西瓜,小苹果”,她跟着在心里默念,手指在围裙上划出和汉字卡上相同的形状。孙子突然喊:“奶奶在学认字!”


这句话像喊醒了阿琴,她迅速回神,“现在有人在网上教课,我也能去学了。”


女儿为她找出自己淘汰的智能手机,帮阿琴找出那个识字直播。主播是个戴眼镜的年轻姑娘,身后的黑板上写着拼音字母,阿琴把手机调到最小音量,躲在厨房的角落看。


拼音像串珠子,“b”和“d”总让她搞混,她就跟着主播念:“b像收音机,d像小马蹄。”孙子发现她在厨房里“偷偷”学认字,拉着她坐到自己的小书桌面前,“奶奶学习也要坐端正。”


困难像菜市场的烂菜叶,每天都有新的。她分不清前鼻音和后鼻音,“an”和“ang”总念错;写“人”字时,撇捺总像两根木棍。


有次她鼓起勇气直播连麦,老师让她读“月亮”,她憋了半天,刚想开口,弹幕里突然跳出几个“哈哈哈”和问号,吓得阿琴直接退出了直播间,把手机放在孙子书桌上就出了门。


但阿琴没想到,她跟着学字的主播居然为此主动私信她,表示对她努力学认字的认可,让阿琴不要理会那些嘲笑的声音。


从那天起,阿琴成了直播间的“固定NPC”。她把主播讲的字抄在孙子分给她的田字格写字本上,“菜”字旁边画棵青菜,“钱”字旁边画个硬币。给家人盛饭时,她还忍不住在脑海里回想“米”字的写法。



现在的阿琴,每天最期待的就是晚上的识字直播。田字格她已经写满了两本,封皮姓名一栏工工整整写着阿琴的名字,比孙子的字迹还要认真。


因为在直播间“全勤”,阿琴收到了主播寄来的字典。红色的封面很漂亮,她翻开第一页,手指划过“阿”字,想起自己的小名,以前妈妈就是这样喊她,印在纸上横平竖直、端正好看。


“我妈也不识字,但她一辈子也没能学认字。我要更努力地学,现在有这么好的条件,我一定要跟上时代。”


在阿琴的世界里,文字曾经是游动的蝌蚪,现在终于变成了发光的星星,当她能看懂孙子的看图写话作文时,她知道自己终于离开了原地,走进那个被文字隔开的世界了。


由于诸多原因,在过去时代没能得到认字机会的年长者们,终于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一隅找到栖身之地。


03

退休后直播教拼音

让母亲的遗憾不再重演


杨维云就是认字主播中的一位,她今年77岁,退休前做过小学语文教师和幼儿园园长。退休后,她开始在直播间重拾教学本行。


她开直播的本意是继续教孩子们识字,也可以继续做自己热爱的事业,但却歪打正着,成了教老年人识字的“杨老师”。


杨维云自己也没想到,有这么多天南地北、女性居多的大龄学生们,会成为她直播间的“主力军”。


在杨维云的直播间里,弹幕是有些特殊的。时常有一些语音转文字发送的弹幕,喊着“老师”,说自己已经观察好几天了,希望能跟着杨维云学习;


有些不太自信的大龄学生,会说自己已经50、60多岁了,想学认字,不知道还能不能学会。



杨维云特别热情地跟她们讲,不用担心,按年龄来看,五六十岁的学生在她眼里就像小宝宝一样,当然可以学认字。后来,杨维云鼓励直播间的学生们时,无论年纪大小,都用“小宝宝”来称呼。


来到直播间的女学生们,有的三十多岁,有的刚生过孩子坐月子,有的年龄几乎和杨维云差不多,杨维云不仅教拼音,还会和她们聊天,遇到时间等方面有困难的学生,还专门想着法子“因材施教”。


这些女性来到杨维云的课堂,大多是原生家庭贫困,没有条件读书;或者因为重男轻女思想,没能得到上学的机会。


杨维云的母亲也不识字,并因此一直没有机会工作,这也成了她支持和鼓励杨维云多读书的原因。


数十年前为杨维云的一生指出方向的女性,最终没能得到学习知识的机会;


但她的女儿却成了许多女性的老师,把学写字、学知识的橄榄枝递给了每个互联网脉络中的过客。


她们人过中年,得以夙愿成真,终于成为学生,从目不识丁到会写自己的名字,再到认识许多汉字。



借助网络和终端设备传播的,是这个时代的独特样貌——即使年岁渐长,依然允许许多“开始”在生命的中后段发生;


埋在心底没能走入的课堂,只要还想迈进去,就能有终身学习的机会。


而这习得文字能力后,随之而来的:


通过自主学习打破命运的枷锁,是主动获得属于自己的尊严与权利,是进入现代社会的入场券。


洛洛的家庭认字课堂持续在“打卡”,阿琴和孙子一起学习着更多更复杂的字词句,杨维云的直播课堂依然坚持每天直播。


曾认为坚不可摧、无法撼动的所谓命运,正因一代代人的努力,变化为能抓进手里、写成笔画的如愿以偿。



每日互动

你有没有意识到“人生没有太晚”的瞬间?

在评论区告诉我8~




面对小朋友,新东方有编程、美术、机器人、科学等素质课程,也有口才、写字、脑力、故事表演等素养课程,还有游学营地喔;
面对高中生、大学生,有留学咨询、出国考试、大学四六级、考研、专升本、成人英语;
反正,我们提供全程体系化教育教学解决方案,只要是你想学的,我们都有(嘻~)
有需要欢迎点击下方小程序,将有专人和您联系解答~




//

更多好看的


中国大学满意度第一的专业,又苦又累又低薪,但是年年还被抢着报

中国最好考的211大学之一,却因“食堂”霸榜高校第一名?

大学生在自习室靠WiFi热点名交流,网友:看到大家的精神状态都和我一样就放心了哈哈哈


版权声明

本文仅作者转发或者创作,不代表旺旺头条立场。
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