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休后第一届高考生,没受影响考得很好?网友:情况其实挺复杂

2个月前 (08-02) 阅读数 183 #综合

双休的推行更能让我们理解,那些看似与学习无关的经历,其实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女同事说



#


点赞、推荐,顺便★标俺们

四舍五入做新东方精神股东!


暑假到了,辛苦了一学期的高中生终于可以休假了。


而湖北的高中生,有的暑假只放三天。


图源:网络


还有的湖北的高中生,获得了板砖一样厚的暑假作业。


图源:网络


湖北高中生:好好好,不是说双休不影响高考,依然考得很好吗?


对此有网友表示,是双休,但架不住人家自觉,当然考得好呀;



还有网友表示:那各地双休实行情况不一样呀。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明确,自2025年秋季学期起,全国普通高中全面实行周末双休制度。


在那之前,各地推进情况各有不同,广东、河北、浙江、江苏、湖南等多地的高中,已经陆续推行了双休政策。


暑假之际,湖北省双休政策发布,明确规定:从 9 月开始,高一、高二实行完整双休,学校不得安排任何形式的补课、考试等活动;高三则采取暂时过渡的方式,到 2026 年 3 月后恢复双休。


图源:网络


在距离开学、距离全面双休还有一个半月的时间里,这个关键暑假,学生和家长的真实心声是什么?各地各校的双休落实情况如何?学生和家长又需要做哪些准备?


1

双休为何成了共同期待?


湖北学生呼唤双休的愿望并非个例,而是众多高中生内心的真实写照。


学生对双休的渴望,首先源于长期超负荷的学习时长对正常休息时间的侵占。


多年来,在高考成绩的重压下,高中“无休”成了普遍现象。


北京大学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22 年的数据显示,中国高中生周学习时间高达 59.7 小时,这一数字不仅比上班族多出近 11 小时,更远超教育部规定的上限。


按照 2017 年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即便叠加每天 2-3 小时的课后作业,学生周学习时间也不应超过 45 小时,但现实中 59.7 小时的时长已超出规定 32.7%。


以武汉部分高中为例,紧凑的作息成为常态:早上 7 点前到校早自习,晚上 9 点半甚至更晚结束晚自习,一周仅休息一天甚至更少。


这种 “连轴转” 的模式下,学生的法定休息时间被大量压缩,“能喘口气” 成为朴素却迫切的需求。


即便 2021 年 “双减” 政策实施,高中生周学习时间仅从 2018 年的 60.4 小时微降至 59.7 小时,几乎没有实质性改善,长期积累的疲惫感让双休成为缓解压力的重要期待。


图源:谷雨数据


与此同时,现存的“休息”政策与学生所在的“疲惫”现实的脱节,加深了学生的无力感。


2009 年《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就明确指出,“不占用学生法定休息时间加班加点或集体补课”,这一要求同样适用于普通高中;2017 年教育部的课程方案更是通过课时量化进一步明确了学习时间边界。


然而现实中,高考成绩的硬指标仍让不少学校陷入 “抢时间” 的恶性循环。


尽管教育部早已明确保障学生休息权的相关规定,但政策落地的滞后性让双休成了 “纸上福利”。


在多地高中的实际操作中,双休被压缩为单休甚至 “无休”,政策红线在升学压力面前屡屡被突破。



这种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的现象,使得学生本应享有的法定休息权利难以兑现,加剧了对合规双休的渴望。


当学习变成一场没有终点、没有休息的马拉松,学生们的身心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对双休的呼声自然越来越高。


2

扩散落地的双休与各方声音


政策出台后,学生们的反应最为直接。


“日子也算是好起来了,好歹周末能好好补觉”


“感觉放假之后才真正有了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感,反倒比疲于奔命地被逼着学习更有效率”



在襄阳的一所高中,学生们得知双休消息后,在教室里欢呼雀跃。


河北衡水的一所高中,在实行双休后,学生们的精神面貌大为改观,之前两周才休息一天半,如今每周能有完整的周末,学生们有了更多时间放松和发展个人兴趣 。


然而,家长的反应却呈现出两极分化。


有的家长坚决支持双休。


“这下孩子终于能好好休息了,不用再天天熬到那么晚了。”


“孩子们每天学到凌晨,累得不行!双休就像救命稻草一样!”


“高中本来学习压力就大,一直这么拼,最后受伤的还是孩子啊!”


更何况,一方面,学与不学是孩子和家长自己的事,另一方面,孩子们不是学习的机器,适度放松很重要。



但也有不少家长私下里忧心忡忡:“现在升学竞争这么激烈,大家都在拼命学习,我们孩子双休,会不会影响成绩啊?”


有家长表示,自己的孩子自律性较差,双休后担心孩子会沉迷手机或无所事事,影响学业 。



也有家长说,最大的问题是全省不统一,大家的教育政策不同,却要一起排名,完全不公平。



这种担忧,既是新旧教育理念的碰撞,也侧面反映了家长们在教育竞争环境下的焦虑与不安。


而老师们同样有着不同的看法。


有老师坚决支持双休。


2025年3月,武汉城市留言板上,一名高中老师发起了双休的建议,认为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学生们应该被给予更多时间自由探索,也给老师们一些休息的时间。



与此同时,老师们也面临着教学上的新挑战与新机遇。


有老师对教学进度感到担忧:“以前还能靠周末补课多讲些内容,现在必须要提高课堂效率,把知识点讲透讲懂,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把问题解决掉。”


也有老师却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平时上课太忙了,根本没时间静下心来琢磨教学方法,现在周末有空了,正好可以好好研究一下怎么能把课上得更生动、更有效。”


在鄂州的一所高中,老师们已经开始集体备课,探讨如何优化教学内容,以适应双休后的教学节奏 。


尽管学生、家长和老师对此反应各异,但这种对双休政策的探讨也让人们开始思考:


双休落地情况应该是什么样?眼下的暑假应该怎么过?暑假,本该是什么样子?


3

暑假与双休的本质:

在体验中成长


从全国范围来看,推行双休政策,其实是教育领域一次重要的调整信号。


它预示着高中教育正在从 “唯分数论” 向 “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转变。


长期以来,高中阶段的教育往往过度强调学业成绩,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


而双休政策的推行,正是在打破这种不合理的教育常态,让教育回归到尊重学生成长规律的轨道上来——让学习回归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知识、应用知识。



当然,任何一项政策的推行都不会一帆风顺,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比如,如何平衡学生的休息与学习,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弥补周末不补课带来的影响,如何缓解家长们的焦虑情绪等。


这些都需要学校、家长、社会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和完善。


但无论如何,全国范围内的推行双休政策,都是一次积极的尝试。


其实,不仅仅是即将到来的双休,眼下的暑假更应该给孩子们留出足够的自由时间。


比起整天抱着手机不放,对周围的一切都提不起兴趣,如果孩子能来到乡间,走入菜地,看到黄瓜花上晶莹的露珠,还有停在自己草帽上的蝴蝶,或许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启迪。


或许只有这样,孩子才会真情实感地在作文里写道:“原来泥土是有味道的,黄瓜藤是顺着竹竿往上爬的,原来不看手机,时间也能过得这么有趣。”


这就像“自然养育” 的教育理念 —— 孩子就像一棵小树,不仅需要施肥浇水,更需要有自由生长的空间,才能茁壮成长,长成参天大树。


教育学家蒙特梭利说过 “儿童是成人之父”,这句话的意思是,孩子在生活中所获得的各种感受和体验,会深刻影响他们长大后对世界的认知和看法。


一个亲手摸过树皮、闻过青草的芬芳、听过风吹过树叶声音的孩子,对 “生命” 的理解,会比那些只从课本上获取知识的孩子更加具体和深刻。


这些看似与学习无关的经历,其实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这个暑假,不妨让孩子们离开书本,多出去走走。


到公园看看盛开的花草,到郊外呼吸新鲜的空气;去乡下体验一下干农活的乐趣,听听老人们讲述过去的故事;去博物馆逛逛,了解那些文物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或者只是在自家附近的街道上走走,感受不同的生活场景。


这些没有被试卷和分数填满的时间,其实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养分。


就像即将到来的双休政策一样,它的目的并不是让孩子彻底放弃学习,而是给他们留出一些时间和空间,去接触课本之外的世界。


当孩子们有机会去感受生活的美好、了解世界的多样,他们才能在学习之外,找到更完整的自己,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


这或许是双休政策想要达到的最终目标。


参考资料:

1. 谷雨数据|有多累:高中生周学近60小时

2. 湖北升学通|湖北多所高中开始实行双休,武汉最终不实行!家长却吵翻了

3. 今日武汉升学|重磅!武汉高中双休,真的要来了?



图片



面对小朋友,新东方有编程、美术、机器人、科学等素质课程,也有口才、写字、脑力、故事表演等素养课程,还有游学营地喔;
面对高中生、大学生,有留学咨询、出国考试、大学四六级、考研、专升本、成人英语;
反正,我们提供全程体系化教育教学解决方案,只要是你想学的,我们都有(嘻~)
有需要欢迎点击下方小程序,将有专人和您联系解答~



//

更多好看的


对于这个问题,新东方人的99个答案

豆瓣8.6分必看神作!最受期待的99岁“顶流”回归,这可能是他最后一句忠告

“毕业包分配”再重启?一批毕业就有编的“铁饭碗”大学录取分数暴涨 ,网友:宇宙的尽头果然是编制


版权声明

本文仅作者转发或者创作,不代表旺旺头条立场。
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