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洞察|盈利、资产、负债、资本——中国上市银行年报数据解析

德勤中国金融服务业研究中心近日发布《慎终如始 稳进相济 进而有为:中国银行业2023年发展回顾及2024年展望》报告,内容涵盖了2023年经济及金融形势回顾、2023年上市银行业绩分析、2023年上市银行业务观察、行业热点话题探讨及2024年宏观经济和银行业发展展望五个章节,逾190页。
为便于阅读与分享,报告精华章节将以连载形式刊发,与您一同探索银行业业务发展情况、经营模式及监管环境变化,并了解和吸取优秀国际同业发展经验。
盈利能力分析
境内银行盈利增势放缓,盈利能力边际下行;境外银行盈利能力提升,各项收益率指标表现各异
2023年,境内银行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合计1.71万亿元,同比增加281亿元,增幅1.67%,较上年增长率下降5.93个百分点。增势呈放缓趋势,主要是受净息差持续收窄,中间业务收入增长承压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拨备前利润总体呈持续下降趋势,拨备前利润合计2.84万亿元,同比下降857亿元,降幅为2.93%,同比增加2.13个百分点。除中国银行由于外币业务优势带动息差改善带来拨备前利润增长外,其他9家境内银行拨备前利润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境内银行的平均总资产收益率(“ROA”)为0.84%,同比下降0.07个百分点。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为11.28%,同比下降0.93个百分点。
受全球加息带动利息净收入增长影响,境外银行归母净利润由2022年整体下降转为大幅增长,合计9,383亿元,同比增加1,792亿元,整体增幅达23.61%。以原币计量,除花旗银行和美国银行因拨备计提和员工费用导致归母净利润下降外,其余境外银行归母净利润均较上年有所增长。境外银行拨备前利润合计1.43万亿元,同比增长3,238亿元,增幅为29.22%。境外银行的平均ROE为10.91%,同比上升1.22个百分点。
请左右滑动查看
整体来看,境内银行ROA、ROE降幅进一步增大,主要由于政策引导下息差持续收窄和非息收入的下滑,而境外银行ROA、ROE上升明显,但整体仍低于境内银行。
受到净利润增速放缓影响,2023年,境内银行的平均风险加权资产收益率(“RORWA”)为1.37%,同比下降0.10个百分点。平均风险调整资本回报(“RAROC”)为8.10%,同比下降0.71个百分点。
请左右滑动查看
境内银行收入结构保持稳定、银行利息净收入再承压
2023年,境内银行营业收入合计4.45万亿元,同比减少385亿元,整体降幅为0.86%,由2022年的小幅增长转为负增长。境外银行营业收入合计3.76万亿元,同比增加5,833亿元,整体增幅达18.36%,其中,汇丰银行按原币计营业收入增幅超25%,增长主要由于金融市场价格波动和利率抬升。
从营业收入的结构来看,境内银行的平均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利息净收入占比”)为74%,与上年基本持平。境外银行的平均利息净收入占比57%,利息净收入占比明显低于境内银行,非息业务更具优势。其中,法巴银行利息净收入占比仅为42%,主要因其金融投资收益及保险业务收入占比较高。
图:2023年营业收入结构分析

2023年,境内银行利息净收入合计3.38万亿元,同比减少934亿元,降幅2.69%。整体来看,境内银行作为国内金融体系重要一环,承担着支持实体经济复苏的重任,2023年政策引导下LPR多次下调,贷款利率持续下降,主要贷款利率跌破4.0%,境内银行采用的以量补价政策效果减弱。
境外银行利息净收入合计2.18万亿元,同比增加3,854亿元,平均增幅21.43%,其中,按原币计,摩根大通、富国银行与花旗银行的利息净收入增幅均超过两位数。
请左右滑动查看
展望2024年,银行作为金融业的主体,仍需肩负起服务实体经济的重任,政策引导下低利率市场环境将持续,境内银行的净息差存在进一步收窄可能性。因此银行在践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五篇大文章”的要求,加大信贷投放的同时,还需进一步推进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发展轻资本非息业务,保证国家使命与自身盈利的平衡。
境内银行投资能力重要性凸显,境外银行流动性风险显现,全球经济环境错综复杂,境内外银行业减值计提趋势呈现差异化
2023年国内外利率政策分化,收益率曲线持续倒挂,除摩根大通和美国银行外,境内外银行金融投资收益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境内银行金融投资收益合计2,767亿元,同比增加926亿元,平均增幅50.33%。境外银行金融投资收益合计1,879亿元,增幅为57.91%。总体而言,当前美国国债收益率曲线深度倒挂,境外金融机构资产负债错配的流动性风险承压。
2023年,境内银行合计计提减值损失8,386亿元,同比减少949亿元,降幅为10.16%,系连续第三年下降(2021年、2022年降幅分别为3.90%和10.34%)。相较2022年境内银行计提减值损失规模全部呈下降趋势,风险抵补能力保持良好水平。2023年,境内银行受到贷款余额增加以及减值计提下降双重因素的影响,平均信贷成本比0.83%,同比下降0.04个百分点。
境外银行2023年减值损失合计2,459亿元,同比增加949亿元,增幅62.83%,连续两年增加减值计提。境外银行2023年平均信贷成本比为0.59%,同比增长0.19个百分点。信贷成本上升主要由于美国银行业贷款减值损失增提力度较大,其中富国银行的增提幅度最为显著。
请左右滑动查看
资产情况分析
资产规模增长稳定,贷款规模持续稳健增长
2023年末,6家国有大行资产总额合计185.11万亿元,较年初增加21.02万亿元,增幅12.81%,与上年增幅12.80%基本一致。2023年末,境外银行资产总额122.63万亿元,按原币计量,境外银行资产规模整体保持稳定,低于境内银行的增幅,仅摩根大通与美国银行增幅相对较高。整体来看,国有大行仍在资产规模上处于领先地位,资产总额增幅明显高于股份制银行资产与境外银行。
请左右滑动查看
2023年,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境内银行发放贷款及垫款的增量达新高,增速保持平稳。整体来看,2023年境内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目标不变,同时境内银行更加注重贷款均衡度,优化资金供给,保持贷款规模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受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及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紧缩等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呈现弱复苏态势,在此背景下境外银行信贷资产规模虽整体保持了上升态势,但信贷需求减弱。
图:发放贷款及垫款账面价值

2023年末,境内银行对公贷款、零售贷款、票据贴现余额平均占比分别为52.92%、41.35%、5.73%,较年初分别上升2.21个百分点、下降1.93个百分点、下降0.28个百分点。从零售贷款结构来看,2023年末境内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平均占比为54.70%,较年初下降3.80个百分点;个人经营贷款平均占比为16.80%,较年初上升2.50个百分点;信用卡贷款平均占比为15.80%,较年初下降0.50个百分点。
请左右滑动查看
2023年末境内银行信用贷款、保证贷款、抵押贷款、质押贷款和票据贴现余额平均占比分别为37.03%、12.72%、39.08%、9.63%和1.54%,较年初分别上升2.75个百分点、上升0.51个百分点、下降2.68个百分点、下降0.31个百分点和下降0.27个百分点,贷款投放呈现向信用、保证等弱担保方式倾斜的趋势。
从信用贷款来看,2023年末境内银行信用贷款余额合计47.89万亿元,较年初增加8.26万亿元,增幅20.85%,信用贷款增速与上年基本持平,连续两年高速增长。综合来看,国家信贷政策持续向信用贷款倾斜,国有大行得益于良好的客户群体,对政策的响应力度更为积极;股份制银行资产质量压力较大,信用贷款的增长相对保守。
从逾期率来看,2023年末,境内银行信用贷款平均逾期率为1.41%,较年初下降0.10个百分点。综合来看,因信用贷款余额持续高速增长,境内银行信用贷款逾期率有所下降,信贷质量虽面临一定的挑战,但整体可控。国有大行在加大信用贷款投放的同时,逾期情况也有所增多,股份制银行的信用贷款增速虽然较低,但逾期率下降明显。
预计2024年信用贷款仍将维持较高增速。境内银行中,国有大行信用贷款的增速保持着绝对优势,但与此同时,平均逾期率也有所上升,这对国有大行的风险识别和管控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请左右滑动查看
信贷资产质量稳中向好,不良资产处置力度持续加大
2023年境内银行持续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架构,加大不良资产清收化解力度,房地产行业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重点领域风险管控初显成效,在信贷高增长中保持了资产质量的整体稳定。2023年末,境内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合计16,268亿元,较年初增加1,382亿元,增幅9.29%。从不良贷款率来看,境内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为1.18%,较年初下降0.02个百分点。综合来看,境内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上升,但不良贷款率稳中有降,信贷资产质量保持平稳。
请左右滑动查看
2023年末,境内银行信用卡平均不良贷款率为2.20%,较年初上升0.10个百分点。境内银行信用卡业务不良率变动呈分化趋势,其中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信银行和平安银行信用卡业务不良率呈上升趋势,其余境内银行不良率有所下降。
2023年末,境内银行关注类贷款有所上升,关注类贷款余额合计2.15万亿元,较年初增加2,075亿元,平均增幅10.67%。从关注类贷款占比来看,境内银行关注类贷款平均占比为1.53%,较年初下降0.01个百分点。境内银行正常类贷款平均迁徙率为1.58%,较2022年下降0.01个百分点。境内银行逾期贷款余额合计1.54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736亿元,增幅12.70%;平均逾期贷款率为1.25%,较年初下降0.02个百分点。境内银行逾期贷款与不良贷款的比值平均为111.82%,较年初增长1.87个百分点。
面对宏观经济形势、实体经济下行的压力,境内银行降低不良率的需求日益迫切,各家银行持续完善信用风险管理,加强重点领域风险管控,提升不良资产处置质效,综合运用清收、核销、抵债、证券化、转让、重组等多种方式压降不良贷款。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银行业核销不良贷款金额达1.1万亿元,较2022年核销金额增加698亿元。2023年,境内银行贷款核销及转出金额合计5,486亿元,同比增加207亿元,增幅3.93%。
请左右滑动查看
贷款拨备率与拨备覆盖率“双降”,风险抵补能力整体充足,金融资产投资规模波动分化
2023年末,境内银行平均贷款拨备率3.03%,平均拨备覆盖率266.03%,较年初分别下降0.08个百分点和2.69个百分点。整体来看,2023年各境内银行拨备覆盖率虽略有下滑,但整体仍保持在较高水平,各境内银行拨备覆盖率仍存在明显差异。
请左右滑动查看
2023年,国内资金面整体平稳,债券收益率震荡下行,海外主要经济体通胀高位运行。2023年末,境内银行金融资产投资账面价值合计59.87万亿元,较年初增加6.12万亿元,平均增速11.39%,各家境内银行增速分化。
2023年末,境内银行金融资产投资按计量方式分类占比呈现差异化。其中国有四大行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FVTPL)占比均低于10%,整体来看,国有大行为发挥大行金融服务主力军作用,持续做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政府债券等配置比例较高并持有到期,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占比普遍较高;股份制银行金融资产投资品种更为丰富,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占比较高。
请左右滑动查看
2023年末,国有四大行自营债券投资占比均超过95%,国有四大行基金投资占比较低,平均投资比例仅为1.47%,股份制银行基金投资的平均占比明显高于国有大行,为13.35%。国有大行信托计划、资产管理计划及债权融资计划占比极低,而股份制银行占比在10%左右,底层标的资产包括债券投资、非标投资等国有大行自营债券投资占绝对比例,股份制银行则通过各类结构化主体进行资产配置的比例较高。
2023年末,境内银行债券投资以政府、央行及政策性银行为主,占比普遍在80%左右。境内银行债券投资余额53.85万亿元,较年初增加6.13万亿元,增速12.85%。国有大行债券投资余额46.17万亿元,较年初增加5.04亿元,增速13.18%。展望2024年,虽然宏观经济整体复苏,但仍有地方政府化债、利率中枢下行、资本新规等风险因素,银行仍需持续关注债券收益及估值波动,妥善管理流动性风险。
2023年末,境内银行金融资产投资利率风险区间1年以内、1至5 年及5 年以上的金额分别占比在19%、34%、41%,1年以上的金融资产投资占比增加,长期投资占比较高且以持有到期投资为主。未来利率中枢仍将下行,银行应加强投资久期管理,降低市场利率波动对债券收益的影响。
请左右滑动查看
负债情况分析
境内外银行负债总额持续上升,资产负债结构整体保持稳定
2023年末,境内银行负债总额203.18万亿元,较年初增加22.14万亿元,增幅12.23%,较上年增幅12.27%小幅下降。其中,除交通银行外,其他国有大行负债总额增幅均超10%。股份制银行负债总额稳定增长,除兴业银行负债总额增幅高于上年外,其他股份制银行负债总额增幅回落。
2023年末,境外银行负债总额合计113.08万亿元,较年初小幅增长。按原币计量,摩根大通、美国银行、汇丰银行和富国银行的负债规模均保持稳定增长。
图:负债总额

2023年末,境内银行客户存款余额合计157.87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6.10万亿元,增速为11.36%,增速虽较上年小幅回落,但整体储蓄意愿依然较高。境外银行客户存款余额合计69.57万亿元,较年初增加3.78万亿元,增幅为5.75%,其中摩根大通于2023年上半年收购第一共和银行,汇丰银行将持有待售处置组的负债会计重分类至客户存款带动客户存款增长。
图:吸收存款

2023年,受定期存款承接投资者保值增值需求的持续影响,境内银行定期存款金额加权平均占比58.06%,较上年上升5.10个百分点;活期存款金额加权平均占比40.55%,较上年活期占比差异均转至定期。境外银行定期存款金额加权平均占比63.35%,活期存款金额加权平均占比36.65%,境外银行活期存款占比低于境内银行。
整体来看,受经济增长不稳定、资本市场表现不及预期等因素影响,短期内居民投资偏好趋于稳健型投资,境内银行定期存款规模仍将保持上升趋势。同时,贷款利率仍将持续下调,银行需持续关注成本管理,尚待通过优化资产结构、客户结构等方式应对息差收窄压力。
请左右滑动查看
2023年末,境内银行应付债券及发行存款证余额合计12.53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42万亿元,增幅12.75%。境外银行应付债券及发行存款证余额合计10.00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83万亿元,增幅22.33%。
整体来看,由于外部环境和政策变动,境内外银行主动负债均呈现加速上升趋势,境内银行由于国内利率市场化持续推进,利率中枢整体下行。商业银行通过发行同业存单和存款证优化负债结构,降低存款成本,主动负债小幅增加,而海外金融投资收益率上行背景下的存款流失,导致境外银行本年加强了外源性融资。
图:应付债券及发行存款证

资本情况分析
境内银行资本充足率呈现分化趋势,境外银行普遍提升
2023年末,国有大行及股份制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均符合监管要求。境内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平均值分别为11.07%、12.83%和15.98%,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较年初下降0.03个百分点,一级资本充足率较年初下降0.02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较年初上升0.02个百分点。
境外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与资本充足率平均值分别为13.52%、15.34%和17.19%,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较年初提升0.67个百分点,一级资本充足率与资本充足率较年初分别上升0.64个百分点和0.57个百分点。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方面,境内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整体小幅下降,境外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整体有所提升,仅花旗银行下降,降幅为0.08个百分点,显示了在全球范围内资本结构策略上的显著差异。
请左右滑动查看
内源性资本补充承压,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占比持续增大
2023年全年,境内银行通过外源性融资策略增强资本结构,资本工具总额达13,230亿元。其中5家银行补充了其他一级资本,规模为1,900亿元;7家银行补充了二级资本,规模为9,600亿元。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在本年的资本工具发行规模较大,分别为3,500亿元和2,500亿元,占资本工具总额的比例分别约为23.28%和19.08%。
2023年末,境内银行风险加权资产总额合计为129.83万亿元,较年初增加了约12.66万亿元,平均增幅达到10.80%,仍保持较高增速。整体来看,风险加权资产的显著增长对银行资本充足率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表:风险加权资产构成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下载报告全文

业务垂询,敬请联络:
曾浩
德勤中国金融服务业
银行业及资本市场主管合伙人
电话:+86 21 6141 1821
电子邮件:calzeng@deloitte.com.cn
张华
德勤中国金融服务业
审计及鉴证合伙人
电话:+86 21 6141 1859
电子邮件:sczhang@deloitte.com.cn
韩云飞
德勤中国金融服务业
审计及鉴证合伙人
电话:+86 10 8512 5576
电子邮件:jerrhan@deloitte.com.cn
中国银行业2023年发展回顾及2024年展望报告系列连载:
2023年宏观经济和金融形势回顾及2024年展望
《慎终如始 稳进相济 进而有为:中国银行业2023年发展回顾及2024年展望》报告发布会
免责声明:
第三方机构如想转载德勤微信文章,请原文转载(不得修改)。如文章内容有改动,须在发布前获得德勤的审核批准。同时,请必须在文章内附以下信息及免责声明:
本通信中所含内容乃一般性信息,任何德勤有限公司、其成员所或它们的关联机构(统称为“德勤网络”)并不因此构成提供任何专业建议或服务。任何德勤网络内的机构均不对任何方因使用本通信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报告全文。
温馨提示:由于微信界面限制,若打开以下德勤网页后无法下载报告,请按右上角“选项”并于浏览器中打开后进行下载。
版权声明
本文仅作者转发或者创作,不代表旺旺头条立场。
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