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发,高烧近40℃!比流感更可怕?腺病毒、百日咳、猩红热,应注意哪些症状?

10个月前 (07-02) 阅读数 304 #健康
最近“腺病毒”在家长群炸开了锅,甚至被冠上了“毒王”的称号,名头虽没有流感病毒响亮,威力却一点都不小!

除了腺病毒,最近“百日咳”突然流行开来,病患正在悄然增多,“咳咳不休”。

近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又发布提醒:猩红热进入高发期。

???


病毒种类真的是五花八门,6月我们该注意点什么?



腺病毒、百日咳、猩红热



究竟是“何方妖孽”?





腺病毒


因最初在人类腺样组织中被发现而得名,但实际感染范围远不止腺体,是一种影响力十分广泛的病毒,全球均有分布。

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感染,以1~5月最为多见,由于对含氯消毒剂有一定抵抗能力,夏天经常会出现游泳池、浴池中的“水传播性结膜炎”或“咽结膜热”。

腺病毒是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常见元凶之一,约5%~10%的婴幼儿发热性疾病都由它引起,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外界接触传播,我国的感染率近几年略有上升趋势。


百日咳


我国法定的乙类传染病,由百日咳鲍特菌感染引起,传染性强,春冬季高发,但6、7、8月份发生流行也不少见

病程一般比较长,但随疫苗接种的推广,发病率已大幅度下降,很多患者也未必会咳一百日。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疫苗接种率较高的国家的百日咳发病率再度升高,甚至局部暴发疫情,被称为 “百日咳再现”


百日咳每3~5年发生1次流行高峰,网上很多人说今年是“百日咳大年”,这其实和诊断意识提高、百日咳疫苗的保护作用随年龄增长而减退等有关。

根据《中国百日咳诊疗与预防指南(2024 版)》的数据显示,我国的百日咳发病率确实被低估。



猩红热


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由A族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传播能力强但死亡病例极少。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国内以5~6月、11~12月较为多见,通过呼吸道飞沫、接触等方式传播。

自2011年起,全国的猩红热发病率迅速上升,9年间一直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累计报告超50万病例,比既往30年的发病总数还多。



腺病毒、百日咳、猩红热



哪些人容易感染?





“腺病毒”易感人群


各年龄段人群普遍易感,由于缺乏体液免疫,5岁以下儿童感染最为常见,约占总体的80%

儿童、老年人、免疫系统受损人群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并发症也更多,尤其是造血干细胞和实体器官移植接受者、先天性免疫缺陷者或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


“百日咳”易感人群


从婴儿到老人的全年龄段人群普遍易感,可以由成人传染给孩子,孩子也会传染给成人,接种疫苗或自然感染均不能产生持久的免疫保护。

根据美国疾控中心对1990至202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7~10岁儿童的百日咳发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猩红热”易感人群


成年人一般不易发病,3~9岁的儿童较为高发,老年人、基础性疾病患者、合并病毒感染者、孕产妇、免疫力低下者的感染风险也相对更高。



腺病毒、百日咳、猩红热



感染后有啥症状?





“腺病毒”感染症状


潜伏期2~14天,以流感样症状为主,常会出现39℃以上的反复高烧,病程一般为5~7天,部分患者可持续2周。

重症感染者通常会出现4~7天的持续高烧,伴随面色苍白、呼吸窘迫等中毒症状,可能进一步导致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死亡率超过50%。


结合生物学和免疫学特性,腺病毒可分为A~G的7个亚群,不同基因型侵犯不同的部位组织,导致的临床症状也不同。

图片来源:人腺病毒感染进展

呼吸道感染:急性感染的典型表现包括发热、咳嗽、咽喉痛、咽炎、扁桃体炎、少数合并肺炎、结膜炎或中耳炎。

眼部感染:表现为红眼、流泪、眼痛、视力模糊等结膜炎、角膜炎症状,出现角膜混浊时会延长病程,但不会对视力造成永久性伤害。

消化道感染: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为主,会出现水样便或稀便,可能伴随发热。

泌尿系统感染:可能引起出血性膀胱炎、尿道炎,出现尿频、尿痛、血尿等症状。

“百日咳”感染症状


临床表现受年龄、疫苗接种、感染史等因素影响,典型的百日咳分为3个阶段:卡他期、痉咳期、恢复期。

卡他期:咳嗽类似一般的感冒,不发热或轻微发热,伴随流清涕、打喷嚏等症状,出现非脓性痰液,咳嗽在1~2周内明显加重且夜间咳嗽更为剧烈。

痉咳期(发作期):反复出现痉挛性咳嗽,伴有鸡鸣样吸气性回声及咳嗽后呕吐,婴儿常伴有明显憋气或断续哭腔,痰相对不多且是非脓性痰液。

恢复期:咳嗽强度开始减弱且发作次数减少,“鸡鸣样”吸气性回声消失,咳嗽后呕吐逐渐缓解。

若出现并发症或合并感染,可能使病情反复,再次出现痉挛性咳嗽。


自1978年以来,我国的百白破疫苗覆盖率逐渐提高,疫苗接种者的病程明显缩短,“咳嗽超过2周”均被列为百日咳的典型表现之一。

大部分患者只表现为较温和的发作性咳嗽,昼轻夜重,反复发作直至咳出大量黏稠痰液,但没有鸡鸣样吸气性回声或咳嗽后呕吐。

“猩红热”感染症状


潜伏期1~7天,绝大多数患者是轻症,少数患者会出现并发症,以发热、咽峡炎、皮疹等为主要的临床症状。

皮疹是猩红热最重要的症状之一,发热24小时内从耳后、颈部、上胸部蔓延至全身,持续6~9天。

高热一般可达38℃以上,咽峡炎表现为咽扁桃体发炎、化脓。



腺病毒、百日咳、猩红热



如何正确应对?





最近很多小孩都中招了腺病毒,注意观察症状变化,及时就诊很重要。

腺病毒感染的治疗目前没有特效药物,以对症处理为主,包括退热、止咳、补液、氧疗等。


临床上大部分腺病毒感染的症状并不严重,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具有自限性,症状会在2周内逐步减轻。

3岁以下儿童(尤其是不足3个月)怀疑腺病毒感染,建议及时就诊。

若孩子出现抽搐、精神萎靡、呼吸困难、退热药物效果不佳等情况,也需要及时就诊。

专家提醒:抗生素对腺病毒无效,除非出现混合感染,否则别盲目吃抗生素;重症腺病毒感染主要使用广谱抗病毒药物。

夏季游泳注意事项


  • 选择正规游泳场所;

  • 注意查看泳池卫生许可证等公示信息;

  • 一“查”池水呈明亮的浅蓝色;

    二“观”清澈见底,池水泡沫消散时间少于15秒;

    三“闻”能闻到淡淡的氯气味道;

    四“感”:水质感觉较软。



百日咳一般不建议硬抗,尽早接受抗菌药物治疗清除细菌,能够缩短咳嗽时间并降低并发症和重症的发生率。

临床上治疗百日咳,首选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药物,但目前国内百日咳对这类药物普遍耐药,可以根据医生指导使用磺胺类抗菌药物,越早用药效果越好。

根据国内多地对临床分离株的研究表明,当前国内流行菌株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达48.6%~91.1%。


另有研究数据显示,53.5%细菌培养确诊的百日咳患儿已经使用过阿奇霉素等治疗。


诊断明确的百日咳,即使已进入发作期,使用有效抗生素治疗5~7天后,症状也能明显改善,症状越典型,效果越好。


猩红热目前尚无疫苗可预防,一旦孩子出现发烧、咽痛、皮疹等症状,尽快就医。

早期使用足够剂量、足够疗程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一般不会出现肾小球肾炎、风湿热等严重并发症。

注意做好日常的通风换气、消毒;前往封闭、人员密集的场所注意佩戴口罩;均衡饮食,注意运动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儿科感染学组,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儿科专委会感染组,中国临床实践指南联盟方法学专委会,等. 中国百日咳诊疗与预防指南(2024版)[J]. 中华医学杂志,2024,104(15):1258-1279. DOI:10.3760/cma.j.cn112137-20240124-00179.

[2]张慧敏,王天有. 儿童百日咳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点的研究进展[J].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24,31(4):288-294. DOI:10.3760/cma.j.issn.1673-4912.2024.04.008.

[3]姚开虎,汪丙松,孟庆红. 疫苗时代百日咳的临床特征[J]. 中华医学杂志,2022,102(30):2384-2388. DOI:10.3760/cma.j.cn112137-20220506-00994.

[4]尤元海. 猩红热流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2,37(21):1626-1629. DOI:10.3760/cma.j.cn101070-20220606-00669.

[5]孔德川,蒋先进,邱琪,等. 猩红热发病趋势、临床特征和病原学特征的研究进展[J]. 中华传染病杂志,2022,40(3):189-192. DOI:10.3760/cma.j.cn311365-20210629-00237.

[6]罗丽,刘洪. 儿童腺病毒感染及呼吸系统相关性疾病[J].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0,35(22):1747-1750. DOI:10.3760/cma.j.cn101070-20190709-00620.

[7]杨思园,于凤婷,王凌航. 人腺病毒感染进展[J]. 国际病毒学杂志,2017,24(5):351-355. DOI:10.3760/cma.j.issn.1673-4092.2017.05.015.



往期推荐

Review past  ▶▶▶

1.大腿粗,其实是件好事

2.血管好不好,握拳5秒就知道?血管要想通畅,推荐多吃6种食物

3.这2种维生素,很多人都没吃够




点个“在看”,传递健康!


版权声明

本文仅作者转发或者创作,不代表旺旺头条立场。
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