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收到无人机配送录取通知书的大学生,嘴角笑开花了

祝你们都能考上理想的院校,在最合适的时间,拿到那张你最想要的录取通知书。
——女同事说

#
点赞、在看,顺便★标俺们
四舍五入做新东方精神股东!
最近的新闻,几乎要被“录取通知书”刷屏。
先是各省份的第一批录取通知书陆续到达。
再有华南理工大学用无人机投递,火上热搜。

图源:官微@华南理工大学
紧接着,陕西师范大学坚持18年毛笔手写录取通知书,被人民日报转发。

虽然知道高校们每一年都会在录取通知书上卷了又卷,但万万没想到,今年直接卷到这个高度。
好好好,那就让我们以此为起点,看看今年各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们,都有了哪些创新和改变吧~
01
“可以以旧换新吗?”
所有录取通知书最让人惊喜的,来自于中国人民大学。
立体函匣式设计,烫金线描摹出学校不同时期的标志性建筑。
转盘缓缓打开,时间转轮慢慢滚动,2024年展开了全貌。

图源:官微@中国人民大学
打开礼盒后,里面会有三样物品。
一个校徽盲盒:四款不同时期的校徽纪念章随机“掉落”。
一个需要自己手动组装的立体书立,手残党们默默哭泣。

图源:官微@中国人民大学
书立组装好后是四幕立体画卷,用AR扫描后可以聆听校友创作的歌曲。
整个就是高级感拉满。
难怪有之前录取的同学在评论区大喊气得想复读一年了,哈哈哈哈哈~

图源:小红书@中国人民大学
好消息:今年的录取通知书特别好看。
坏消息:2024届新生8月24号就要入学,然后开始军训了。
恭喜大家~

接下来要讲的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去年哈工大录取通知书的设计主题是“宇宙级”浪漫,今年则延续了这个主题,送给每个新生一把“金”钥匙。
钥匙以航天飞行器关键部件使用的高性能钛合金为基础材料,进行3D打印和抛光,并用曾用于空间站对接的技术完成表面镀层。

图源:官微@哈尔滨工业大学
只是说说就觉得科技感满满了。
录取通知书则是有三种不同的配色。
“三色”分表代表发射飞行器的三个阶段,也寓意着以大学入学为起点的三段求学生涯:
“丁香紫”“东方暨白”寓意大学生活的开始。
“丹罽”“缃叶”寓意求学生涯中的探索阶段。
“玄天”“群青”寓意对未来更高更广的追求。
咱就说,每一款都很好看,每一款都很想要......

图源:官微@哈尔滨工业大学
盲盒的设计确实不错,就是对于收集爱好者来说,有点难受!!
同样将高科技手段融入到录取通知书里的,还有北京科技大学。
它的录取通知书是由“蝉翼钢”制成的。
“蝉翼钢”又叫做5G钢,厚度最薄可达0.07毫米。
薄如蝉翼,坚硬如铁,柔韧如松。
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今年所有录取通知书里最易保存和最难损坏的了。

图源:官微@北京科技大学
十分具有收藏价值的,还有今年中国海洋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2024年是中国海洋大学建校100年,这一份录取通知书也因此被赋予了更多的价值和意义。
海大今年的录取通知书首次采用了礼盒套装样式。
红色为底,烫金工艺勾勒出海大标注性建筑,金色校训印于其上。
礼盒内部除了录取通知书,还有钥匙扣、卡套和书签。
所有物品上面都印有不同的海大元素,可谓是诚意满满。
02
新意与心意
去年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上,有一套金色的“北斗七星”。
这七颗星星其实是七颗“东生118”大豆。

图源:官微@中科院之声
这种大豆产自吉林省西部盐碱地,是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大豆分子设计育种团队用7年时间精选培育的耐盐碱新品种。
它有效地扭转了我国大豆的依存进口现状。
中科院送的是希望,中科大送的则是感恩。
在今年中科大的录取通知书中包含有育才奖章、“科学家”奖章、纪念校徽、小牛偶礼盒和科学家精神手册。
其中“育才奖章”是给录取学生的老师的感谢信,“谢谢您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学生”。
“科学家奖章”则是送给学生的父母,“谢谢您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孩子”。
←左滑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官微@中科大招生
南方医科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则充满了艺术感。
录取通知书以中国红为基色,寓意着红色基因代代传承,南医人永葆本色。
上面雕刻有青绿色的图案。
特别值得一说的是,这上面的图案是由南医大的教师利用业余时间纯手绘完成的。
借助多幅名家作品,将学校内的建筑群,融入千里江山图中。


图源:官微@南方医科大学
内页是钢笔手绘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校门,以及学校的历史变迁和发展历程。
用心两个字,已经说腻了。

图源:官微@南方医科大学
把浪漫做到极致的,还有天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2018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公告 :编号为8917号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天津大学星”。
从2021年开始,天津大学便将“天津大学星”的元素融入到了录取通知书中。
2022年甚至直接以“8917号·天津大学星”为主题来设计录取通知书。
封套采用“天大之星”团镂空设计。
启封处有一颗星星形状的感温芯片,手指碰触就可以变色。
这一设计也暗合了天大流传的那句“用你的温度打开热爱”。

图源:官微@天津大学
今年则随录取通知书一起附赠了“当归”相框。
取义为:“当”你学成,“归”家报国 。

图源:官微@天津大学
借用网友们的一句话就是:
我也热爱,能不能给我送一张??
在很多大学努力在录取通知书的设计上大卷特卷的时候,深圳大学默默进入了另一个赛道。
从2016年开始,深圳大学就将录取通知书改成了“录取通知箱”。
箱子中除了包含有入学所需的文件之外,还附带有一个鸭舌帽、各种装饰用的徽章,以及一件校园文化衫。

图源:官微@深圳大学
2023年因为是建校40周年,所以学校又推出了特别限定版:深大盒子。
盒子本体是一个播放器,包含有40个声音讲述的40段故事。
还没等入学,就要变成学校的故事粉了。

图源:官微@深圳大学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生们还可以通过扫码,上传自己的数字形象。
科技感直接拉满,大学四年爆改四年养成游戏,这谁还舍得偷懒啊?!
深大,不愧是你。
03
过去与现在
不过,要论“投递录取通知书”的仪式感,谁都比不过古代科举。
在唐朝时,会把金屑涂饰在笺简上,作为进士及第到家报喜所用,称为“榜帖”。
然后由专门的“报榜人”骑高头大马,高举旌旗,带上唢呐班子,仪式乐队,一路鸣炮奏乐,送到中榜人门前。
主打一个仪式感拉满。
这一时期的“录取通知书”对材料十分讲究。
质地有绫绸、木、纸等,考试等级越高,所用材料越好。
到了民国时期,录取通知书更有特点了。
比如1920年西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采用的就是白纸红格、手写竖排版的样式。
虽然有了一些现代的气息,但依旧能感受到浓浓的历史感。
比如开头的“台端”两字,就是古代信札中常见的对别人的敬称,表达了学校对学生的尊敬。

图源:官微@南方周末
到1952年,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成立。
录取通知书也随之变成了工整的印刷体,由于当时国家百废待兴,所以可以在新生寄语中看到类似这样的话:
“国家迫切地需要各类建设工部”
“接受祖国交给的重要而兴荣的学习任务”

图源:官微@南方周末
等到全国恢复高考后,录取通知书的样式就已经初具现代雏形了。
横版、印刷、编号、盖章。
基本要素完全齐备。

图源:官微@南方周末
就连随录取通知书一起送达的“入学注意事项”也和现在的高度相似。
“报到时交脱帽正面半身一寸照片三张”
不知道当时的人会不会也因为这三张照片,反复拍照和筛选。

图源:官微@南方周末
有趣的是,在这个时期,还有“未被录取通知书”。
这份通知书是给未被录取的同学的,上面会写着:
“希望您在劳动中,加强锻炼,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源:官微@南方周末
换一句话说就是:人生是旷野,贡献社会的方式多种多样,去生活,去劳动,去力所能及地做点什么。
到改革开放后的录取通知书,已经与现在相差无几了。
统一的文字模板,由专人填写姓名、专业和时间。
如果不是纸张稍微旧一些,说它是现在某些大学的本科或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应该都有人信(bushi)。

图源:官微@南方周末
从很少有人能被录取的科举制度,到百废待兴的1952年,再到各大学校内卷出花,不仅能通过录取通知书的材质、样式看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能从录取通知书的内容和每年高考时节,社会对录取通知书的关注看到时代的发展与社会对于教育本身的期待——
科举制度时,人们学而优则仕,是承载家族荣耀,是为朝廷效劳,更是为天下苍生;
改革开放后,百废待兴,所设专业范围较小,是为“集中力量办大事”,为学成之后为国家的发展出力;
而如今,高考成为了一个广阔的通道。大学开放的专业种类更加多样,虽然人们在学成后依旧是奔赴去不同的领域为社会作奉献,但这一份耕耘,不只为了国家,也是为了对自我理想的追求。
但从古至今,无论“录取通知书”如何变化,不变的是中华对读书人的礼敬、对年轻人的期盼。
而这一份期盼,希望能通过每一份录取通知书,传递到你的手中。
愿我们都能奔赴梦想,寻求未来。
参考资料:
1.南方周末:大学录取通知书进化史:有的很潦草,有的还发“未被录取通知书”

每日互动
你最喜欢哪个学校的录取通知书?
评论区告诉我8~
面对小朋友,新东方有编程、美术、机器人、科学等素质课程,也有口才、写字、脑力、故事表演等素养课程,还有游学营地喔;
面对高中生、大学生,有留学咨询、出国考试、大学四六级、考研、专升本、成人英语;
反正,我们提供全程体系化教育教学解决方案,只要是你想学的,我们都有(嘻~)
有需要欢迎点击下方小程序,将有专人和您联系解答~
//
更多好看的
跟拍6年,画质超糊,却一句话让全网泪崩,难怪豆瓣评分8.8!
挖地火成“百万网红”,开拖拉机上春晚的“最强农学生”,如今怎么样了?
北京最尴尬的大学,唯一市属211,毕业人均500强,却常年被当作“保底院校”?
版权声明
本文仅作者转发或者创作,不代表旺旺头条立场。
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