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航海仪器研究所和电子科技大学、深圳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概述了微腔复杂激光器的产生、调控及前沿应用进展。他们从微腔结构无序度渐增的视角出发,系统性地概述了各种类型的微腔复杂激光器,并主要介绍了无序微腔激光器的历史发展、激光特性、调控方法和在不同学科的应用场景,最后对微腔复杂激光器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讨论。 相关成果以“Microcavity complex lasers:from order to disorder”为题,以特邀综述的形式在线发表于ANNALEN DER PHYSIK(物理学年鉴)。天津市量子精密测量重点实验室的朱洪杨博士和电子科技大学光纤传感与通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博士研究生何真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电子科技大学的张伟利教授和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的马瑞副研究员为论文的通信作者。研究背景:典型的激光器由三个基本元素组成:泵源、放大受激辐射的增益介质以及产生光学共振的腔体结构。当激光器的腔体尺寸接近微米或亚微米级时,它就成为当前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之一:微腔激光器,其能在小体积内实现显著的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将微腔与复杂系统相结合,例如引入不规则或无序的腔体边界,亦或将复杂、无序的工作介质引入微腔,都会增加激光输出的自由度,无序腔体的物理不可克隆特性带来激光参数的多维调控方法,并可以拓展其应用潜力。
张伟利,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导,2008年于西南交通大学获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学位,2008.09-2010.09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研究员,2010.10-2016.07电子科技大学特聘副教授,2016.09-2017.09哥本哈根大学波尔研究所访问学者,2016.07-今担任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教育部创新团队和国家级引智基地骨干成员,四川省科技创新人才、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Vebleo国际学会会士、SCI期刊Photonic Sensors编委。从事新型激光器及其先进成像和传感研究工作多年,主持了新加坡科技局项目、国家自然基金、教育部万人计划、四川省国际交流等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10余项,主研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2项。发表多篇高水平研究论文,包括8篇影响因子大于8的SCI论文、OFC Post Deadline Paper、ICICN、IEEE最佳论文、IEEE Popular论文,德国经典期刊Annalen der Physik等封面论文2篇。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其中中国发明专利授权9项、美国发明专利授权1项,合著出版专著1部。成果被中国科学头版、学术网站Highbean Research、搜狐网、光明网等亮点报道,被中国、美国、俄罗斯、巴西等多个院士团队发表的顶级期刊综述论文多篇、大篇幅正面评价和引用,他引2000余次,H指数32。E-Mail:wl_zhang@uestc.edu.cn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