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女之后,她做了这件事……

9个月前 (08-09) 阅读数 266 #综合

1

去山的另一边











2014年4月14日早晨六点四十五分,琳达如往常一样起床,为女儿维多利亚准备早餐。今天是维多利亚在侨民国际学校就读的最后一个学期的第一天,也是考试成绩公布的日子。

琳达将吐司放进面包机,泡好了咖啡,但小维还没有起床,琳达心想这真是怪事,马上要赶不上七点三十二分的校车了。

琳达感觉很不对劲,她和小维的爸爸马尔科姆找遍房间,却无人回应。琳达萌生了某种不好的念头,因为在昨天的梦中,她梦到小维在朝天上飞,一边飞一边对她说:“我自由了!你们也自由了!”



一阵摩托车的声响过后,公寓保安莫汉出现,莫汉没有告诉他们发生了什么事情,只是带着他们去了山的另一边,在一座面朝热带紫檀、香灰莉树和粉白双色叶子花的公寓楼附近停了下来。

小维躺在浅黄色水泥砖小径上,双臂交叉在脑后,双眼紧闭,脸上没有一丝血色,她的脖子是倾斜的,一只手臂扭曲着,看上去十分奇怪。琳达仿佛看到一缕灵魂腾空远去,剩下的这幅躯壳看上去跟小维很像,但她告诉自己,那不可能是她。

现场没有找到遗书,但在小维的手提包里找到了一张小小的黄色便利贴,上面用工整的小字写道:“我不想变成植物人。”


2

一场无声的联合绞杀











上面的片段出自新西兰作家、作者琳达·柯林斯撰写的纪实作品——《永远的女儿(loss adjustment)》,这本书是琳达一边忍受丧女之痛,一边通过女儿留下的日记、女儿生前朋友的描述,逐渐拼凑出悲剧发生缘由的非虚构写作。

隐形校园霸凌、教育系统沉疴、边缘群体处境、少女内心隐秘……这不仅仅是一个少女的坠楼自杀,更是一场无声的联合绞杀。一位强大的失独母亲,在哀痛之余,勇敢地打破沉默,一步步揭开真相,发出了让整个社会都无法回避的沉痛之声。

琳达在已故女儿日记中慢慢发现,小维从很早开始就在学校被边缘化,学校的教育也只关注成绩,不去理会孩子过得开不开心,明知道孩子心理有问题也不跟家长及时反馈,然后小维产生了学业压力、社交焦虑、移民身份认同问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悲剧的助推器。



书中描绘的维多利亚所面临的困境,如学业的巨大压力、同伴的霸凌、家庭关系的紧张等,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青少年们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压力,他们的内心世界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更加脆弱。就像维多利亚,或许她曾多次试图向身边的人求助,但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理解。

琳达在丧女之后开始阅读心理学书籍,寻求专业咨询,试图理解女儿的内心世界。她发现,小维可能很早就患有自闭症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心理问题。


3

ADHD&ASD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一种常见于儿童时期的神经发育障碍,也可能会持续到成年期。其主要特征包括难以持续集中注意力、容易分心、做事缺乏条理和组织性、难以完成任务、缺乏耐心、冲动、过度活跃等。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可能会对个人的学习、工作、社交和日常生活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例如,孩子在课堂上无法长时间专注于老师的讲解,经常被周围的小动静吸引注意力;做作业时粗心大意,经常遗漏重要信息;在排队等待或参与需要等待的活动时,表现出不耐烦,容易插队或打断别人。

对于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个体,早期诊断和适当的治疗干预,如行为疗法、药物治疗、心理辅导等,可以帮助他们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和功能表现。



ASD 即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是一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包括:社交沟通障碍、重复刻板行为、语言和非语言交流问题以及兴趣狭窄等。

例如,难以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图,缺乏眼神交流,不会主动与人分享兴趣、快乐或成就,对他人的呼唤反应较少,难以建立和维持友谊。还可能表现为重复的动作,如拍手、摇晃身体;对物品的排列、旋转等有特殊的偏好;坚持遵循固定的日常程序,一旦改变就会感到不安。

部分孩子出现语言发育迟缓,说话的语调、语速异常,难以理解和运用非语言的交流方式,如手势、表情等。对特定的事物或话题表现出极度的专注和兴趣,而对其他事物缺乏关注。

一旦怀疑孩子可能有 ASD,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诊断。早期的发现和干预能够显著提高 ASD 儿童的生活质量和适应能力,促进他们的发展和成长。


4

问题背面











《永远的女儿》不仅仅是一个母亲的悲伤故事,更是对全社会的一次呼吁。书中所揭示的学校和社会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不足,学校的辅导老师未能及时发现小维的问题,社会对于网络霸凌的监管不力,这些共同构成了一场悲剧,令人警醒。

作为ADHD&ASD人士,小维无法向身边人表达自己的感受,导致长期以来艰难地应对着自己的发展障碍,在高竞争环境中,承受着比正常人强烈数倍的压力,试图去满足周围环境对自己的高要求,尽可能表现优异……当努力生存变成了煎熬,悲剧随之而来。



青少年主动结束生命的背后,往往潜伏着复杂且难以言表的因素,可能来自社会的某种压迫与个人内心的持久压抑。我们需要给这些年轻的生命一些尊重和关爱,蹲下来去发现他们的问题,平等沟通、循循善诱,温柔地疏解他们的坏情绪,允许和帮助他们活得更像自己。













版权声明

本文仅作者转发或者创作,不代表旺旺头条立场。
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热门